山东省生态学会
地 址:山东省济南市英贤街19号
电 话:0531-86103386
传 真:0531-86103386
邮 箱:shandongecology@163.com

公告通知
中国海洋大学李巍然副校长在2014年度全省生态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2014年度全省生态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 李巍然

(2014年10月14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代表:

金秋十月,我们迎来了2014年度山东省生态学术研讨会,今天,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们欢聚美丽的岛城,共叙友谊,共谋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推广生态农业,建设美丽乡村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发展。我谨代表协办方中国海洋大学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出席会议的各位嘉宾、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积极支持我校发展的各位领导和同仁们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药)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学校设有17个院,1个基础教学中心,1个社会科学部,68个本科专业,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0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学校拥有东方红2”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海大号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以及在建的“东方红3”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等供教学实践和科学考察,基本组成了自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初步形成了国内一流的系统化的现场观测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由教育部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设在学校。学校拥有一支结构相对合理、学科领域覆盖较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560余人,博士生导师360余人,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在校治学执教。学校科技成果丰硕,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以来,主持国家级各类项目900余项;被SCIEIISTP等三大收录系统收录论文1万余篇,截至目前,学校在地球科学、植物与动物学、工程技术、化学、材料科学、农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学与生态学等8大学科(领域)跻身美国ESI全球科研机构排名前1%21世纪是海洋世纪,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校将立足海洋强国建设,大力推进改革创新,通过强化建设和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全面跨越,力争跻身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我校生态学专业1985年创办的,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该专业是生态学国家一级学科,拥有生态学硕士点和博士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是我国海洋生态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之一。环境生态系现有教师3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教授6人、副教授1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80%以上。主要科学研究领域包括海洋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海洋生态与生物资源调查、海洋生态动力学、生态毒理学、生物海洋学和海洋生物监测与生态工程等。过去5年,本系教师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海洋局海洋公益事业项目以及部委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等约40余项,平均每年约2000余万元,人均年科研经费在60万元以上。全系出版专著8部,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00余篇。该专业在进一步加强多学科整合研究,实现科技创新,并将在生态管理、生态保护、生态规划、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污染防治、生态工程等方面有效服务于社会。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而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一项重要内容。建设幸福乡村,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来支撑。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保持人与自然的长期和谐,达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本次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将围绕“农村生态恶化的警示与修复、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与示范、土壤环境污染与综合防治措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可持续农业的原理与途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与管理”等热点问题,通过大会报告的交流形式开展深入研讨,并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

我们相信,通过为期两天的学术报告与交流,与会各方将更加了解,合作将更加深入,友谊将更加深厚和持久。希望通过本次会议的召开,推动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发展。我们愿与大家一道,携手并进,共谋发展。

最后,预祝本次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祝各位工作愉快,身体安康!

谢谢大家!

上一篇:青岛环保局宋春康局长在2014年度全省生态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下一篇:关于对2013年度全省生态学术研讨会拟获奖优秀论文的公示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9-2013山东省生态学会
鲁ICP备19051632号  技术支持:邦诺网络(bonpr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