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生态学会
地 址:山东省济南市英贤街19号
电 话:0531-86103386
传 真:0531-86103386
邮 箱:shandongecology@163.com
天下难事贵乎为之
---------从山东59条省控重点污染河流有鱼说起
本报记者 周雁凌 季英德
一条河,有水就有了灵气,有鱼就有了生机。鱼是水中生物链的重要一环,有鱼类生长是河流水质改善活生生的标志。
今年初,山东省59条省控重点污染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的消息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环境报》等新闻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生活在这些河流沿岸的人民群众,亲身感受到了水质改善给他们带来的欣喜和实惠,孩子们可以像60、70年代那样下河抓鱼摸虾抠螃蟹了,大人们能在河里撒网打鱼了,闲时饭空也可以到河边溜达溜达,看日出日落听鸟叫虫鸣闻草气花香了。
但是,也有许多人心存质疑,特别是不常到河边的人们更是难以相信。很多年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河水是黑的,河道是散发着怪味的,条条河流淌污水不稀奇,说河水变清了,河里有鱼了,反倒觉得像是玩笑。人们的“惯性思维”很难一下子相信河里会有鱼,甚至一时接受不了河里会有鱼的事实,幸福来得太突然就感觉有点玄。
其实,最初听到59条省控重点污染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的消息,就连我们这些一直跑环保的记者都很难相信。为了验证这个消息的准确度,记者专门驱车到淄博、枣庄等市的猪龙河、大小沙河等河流查看,所见所闻令人欢欣鼓舞,水清鱼游着实不虚。
在枣庄市新薛河橡胶坝下,记者碰上附近的百姓在张网捕鱼,欢欣的面孔透过鱼网洒向河面;在德州市徒骇河宽阔的河面上,原来到此掩鼻而过的农妇们,如今花枝招展,喜笑颜开地挥舞着洗衣棒,满河清水濯红妆,“啪、啪”的棒槌声为春天里的徒骇河平添了几分妙趣几分生机;沿猪龙河而下,花木扶疏,雕塑精美,一派小桥流水的江南风情;初春的潍坊市张面河两岸,杨柳吐翠迎春花黄,昔日的“龙须沟”成为碧波清流的景观之河、生态之河……不到河边走走,确实感受不到河流的巨变,一条条的河流从昔日的纳污沟变成了玉带河,一条条的河流从干涸无水到如今碧波荡漾;不与渔民聊聊,真是体会不到他们的欣喜,一条条的河流从原来鱼遁虾跑到今日垂钓撒网。
山东省环保厅长张波给记者讲述过这样一件事情,他曾在路边摊上遇到一位卖泥鳅的妇女,于是就上前问道,这些鱼是从哪儿捉来的?妇女就告诉他,是在小清河里挖的,原来的黑水都治好了,现在都有鱼了,我们捉的泥鳅能卖不少钱呢。卖泥鳅的妇女一脸高兴,喜滋滋的,其实更加高兴的还是这位环保厅长,听了这话,他发自心底的欣慰胜过这位农妇十倍。
据记者了解,当初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在2010年省人大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争取年底前省控59条重点污染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的奋斗目标,许多人心里都在打鼓。但省长之所以敢提这个目标,是基于在全省GDP年均增长两位数的背景下,地表水环境质量连续7年持续改善,主要河流断面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年均下降19.3%和15.9%;全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不仅实现了“一县一厂”目标,有些重点乡镇、村也都建成了污水处理设施。与2005年相比,2009年全省104个河流断面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分别下降了63.4%和69.1%。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流域治污的成果,才有敢于提出这个目标的决心和信心,才有这个底气。
目标是努力的方向,必须真抓实干才能完成。实现省长提出的这个目标,政治保障是前提,制度保障是基础,机制保障是关键,管理保障是根本。一年来,全省各级各部门以59条省控重点污染河流恢复鱼类生长为抓手,科学治污,敢于创新,大胆实践,以咬住目标不放松的韧劲,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盯紧河流断面水质指标,一段段治理,一步步推进,扎扎实实,不遗余力推动流域治污。从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保大格局,到分阶段逐步加严的行业排放标准和 “治、用、保”并举的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技术策略,再到一系列市场机制的创新实施和严格的环境监管,才有了流域治理目标的如期实现和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这是心血与汗水的结晶,是凝心聚力的见证,是团结拼搏的写照;这是惠及民生的一件大事,是山东省9500万人民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实事;这是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有力实践,是环保新道路的积极探索,是山东水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转折。
应该说,山东水环境的持续改善,有山东的特点,从1983年—2010年主要污染物COD浓度变化趋势图可以看出,山东省水环境质量以1997年为分水岭,总体经历由快速污染阶段(1984—1997年),到治污拉锯战阶段(1990—2002年),再到环境持续改善阶段(2003—2010年)的过程,目前全省重点河流COD平均浓度达到30.5mg/L,水环境质量总体上已恢复到1985年(COD平均浓度42.2mg/L)以前的水平,说明了山东省“十一五”水污染治理不仅未欠新账,而且还上了“十五”、“九五”、“八五”甚至“七五”的旧账,以水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
然而,流域治污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张波认为:对流域治污的长期性、艰巨性与复杂性还须有足够的认识。作为人口大省、经济大省的山东,经济总量大,结构偏重,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期,污染物排放量大,这样的省情决定了必须正视流域治污成果,保持清醒头脑,要看到恢复鱼类生长的河流只是省控重点污染河流,大多数的市控河流还没有完全恢复;要看到河流恢复鱼类生长只是初步的,真正恢复敏感鱼类生长任务还很艰巨;要看到河流恢复鱼类生长的长效机制还不完善,断面水质不稳定等问题依然存在;要看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不足的矛盾依然十分尖锐,公众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与环境现状之间还有很大差距,环境安全防控形势还十分严峻。
山东省控59条重点河流有鱼来之不易,如何稳定和巩固治污成果,保障河流水质持续改善,是山东新的课题和压力。张波颇有信心地说:“有环保大格局的保障,有‘治、用、保’等科学治污体系的支撑,有每月的环境形势分析会打‘组合拳’和‘超标即应急’等制度的强力监管,我们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同舟共济,多措并举,确保省控河流水清鱼游成为‘常态’。”
通过山东59条省控重点污染河流有鱼这件事实,放眼全国,河流恢复鱼类生长并非难以实现,只要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只要自我加压真抓实干,只要敢于创新大胆实践,只要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就一定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记忆中“有河就有水、有水就有鱼”的美好景象回到现实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