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生态学会
地 址:山东省济南市英贤街19号
电 话:0531-86103386
传 真:0531-86103386
邮 箱:shandongecology@163.com

生态规划与评价
日照生态市建设规划

1 总则
    为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导则》,制定本规划。
    以马世骏、王如松提出的“社会¾经济¾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通过系统辨识、系统模拟、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找出日照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利导因子、限制因子和存在问题,弄清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和过程;明确人口、资源、环境与产业的发展战略,强化能力建设,促进日照市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推进经济国际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总体要求,坚持“港口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生态建市”的指导方针,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为支撑,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遵循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从本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特征出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建设阳光生态文化,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全面提高综合实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规划》范围为本市行政区域,包括东港区、莒县、五莲县、岚山办事处、日照经济开发区和山海天旅游度假区,面积5310平方公里。
本《规划》期限为:
近期:2001—2005年;
中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2 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概况
2.1自然条件
    日照市地处黄海之滨,位于东经118°35′—119°39ˊ,北纬35°04ˊ—36°02ˊ之间。市域东隔黄海与韩国、日本相望,西接临沂市,南与江苏连云港相连,北与青岛、潍坊相邻,海岸线长99.6公里。市域下辖东港区、五莲县、莒县、岚山办事处、日照经济开发区和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总面积5310平方公里,人口275.3万,其中农业人口230.2万。市区建成区面积34平方公里,人口25万,规划面积294平方公里。
2.1.1 地形地貌
    日照地处海滨,境内地貌类型多样,有平原、山丘、水域、湿地、海洋等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日照地形中高周低,略向东南方向倾斜,属鲁东丘陵与鲁中南低山丘陵衔接地带。西部、中部以山地丘陵为主,东部和南部以平原居多。全市山地占全市总面积的35.8%;丘陵占38.7%;平原占22.7%,洼地占2.8%。
2.1.2 气象
    日照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受海洋环境的直接影响,又具有海洋气候的性质,气候温和,无酷暑严寒。常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冬季以北风为主,夏季为南风、东南风。年平均气温12.7℃。年日照时数为2532.9小时,日照率达57.8%;无霜期215天,平均年降雨量870.3毫米。
2.1.3 水文
    境内地表径流发育较为完善,市境内较大河流有8条,有付疃河、川子河、两城河、绣针河潍河、沭河等。日照市内无天然湖泊,有日照、青峰岭、小仕阳和墙夼 4 座大型水库,户部岭、峤山、马陵等10座中型水库。
日照市的地下水主要类型为潜水(孔隙水),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河谷及其两侧第四纪冲积、洪积层中。地下水水质较好,符合饮用水要求。
2.1.4 土壤与植被
    全市土壤类型可分为七个土类,十六个亚类,25个土属,101个土种。全市土壤土类组成参见图2-1。
 
图2-1      日照各土壤类型面积比例
    境内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系低山丘陵的地貌类型形成的林草植被景观。主要是以松类、麻栎混交林、矮林和阔叶杂木林构成的天然次生林植被,以及山丘稀疏灌草丛类和山区农林隙地类草场植被,天然植被经过度采伐、垦殖和滥牧已经稀少,逐步被人工植被所取代。
2.1.5 生物
    境内地貌、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较为丰富多变,动植物种类也多种多样,经过长期自然选择、人工培育,逐步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物种资源。兽类有狐狸、狼、獾、豹猫、豺、黄鼬、刺猬、草兔等;两栖爬行类主要有丽斑麻蜥、山地麻蜥、北滑蜥、石龙子、蝮蛇、东方铃蟾等;蛛形纲有东方钳蝎;鸟类有17个目,41科,200余种;木本植物有41科、119种。
2.2 资源
2.2.1 第一类自然资源
 
图2-2    日照市人口、耕地及人均耕地变化情况
    本区光热条件较好,光照充分,热量资源较为丰富,气温适宜,能基本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的需要。但水资源比较短缺,多年平均降雨仅为870.6mm,多年平均径流282.8mm,全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595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26.8%,属较为严重的缺水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日照土地资源较为紧张,1999年末全市实有耕地176,592公顷,且耕地数量逐年减少,人均占有量不断下降;中、低产田比重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低,水浇条件差,耕地质量低;后备耕地资源贫乏,且主要为山丘荒草地和少量盐碱地、沙地,开发利用难度大。
2.2.3 第二类自然资源
    境内几乎没有能源矿产;金属矿产也仅有金、铜和白银,且储量很小;非金属矿产中石棉、蛇纹岩、饰面花岗岩和水泥石灰岩有一定的储量,其他如硫铁矿、红柱石等因矿石品位较低,开采价值不大。
2.2.4 第三类自然资源
    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拥有优质洁净海滩资源、“太阳”文化旅游资源、古现代名人和古遗址等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海、山、古、林”兼备,特点鲜明,拥有明显的度假旅游兼观光旅游的优势。
2.3 社会经济
2.3.1 历史沿革
    日照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着自己的文化。西汉时,日照地区始置县,名海曲,属徐州刺吏部琅琊郡。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日照划归沂水专署。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日照县和石臼办事处改为日照市,仍隶属临沂行署。1989年日照市升格为地级市,1992年设区带县,现辖东港区、莒县和五莲县。
2.3.2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日照市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为建设生态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有所提高。1999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5.60亿元,“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2.3%,增幅居全省前列,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提高0.3个百分点;人均GDP达6760元。
——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1980年的67:15:18调整为1999年的26.3:37.5:36.2, 2000年为24.4:38.8:36.8,实现了由一次产业为主向第二、三产业为主的转变。农业生产逐步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以机械、轻工、纺织、化工、食品、建材、电子等七大门类为主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2.3.3 人口与社会发展
    1999年全市总人口275.33万人,人口密度达519人/平方公里,约为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倍。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199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7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86元。全市居民基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供水供电、排水、医疗保健、通讯等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为生态市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科教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其他各项社会事业也有新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3 生态市建设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3.1 生态市建设的有利条件
    区位条件优越。日照以“港连陆桥”而显要,是国家正式确立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之一。位于“太平洋经济圈”、“环黄(渤)海经济圈”和新亚欧大陆桥的结合部,国家重点开发的沿海主轴线与日照—西安沿桥经济带交汇处,是山东省对外开放前沿城市、鲁南和中西部沿桥地区便捷的出海口,战略地位突出。
    海陆交通便捷。日照“两港通四海,一线系亚欧”,拥有日照港和岚山港两个国家一类对外开放港口,其中日照港是国家重点建设的主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岚山港是区域性重点港口,已开通7条国际国内航线;日照—侯马—西安铁路西行出境,经中亚和欧洲铁路网可直达荷兰鹿特丹等欧洲口岸。日照—东明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设的沿海铁路大通道、同三高速公路及国道、省道在境内纵横交错,日照至北京、郑州旅客列车夕发朝至,至韩国的客运航线已经开通,海陆交通十分便捷。
    发展空间广阔。随着日照—侯马—西安复线铁路大动脉的全线贯通,日照的经济腹地已扩展到素有中国“金腰带”之称的整个黄河流域和陆桥经济带,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后备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市区土地开阔平缓,地质条件良好,是港口和城市发展的理想之地。
    生态环境优良。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全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能力不断增强,植树造林、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示范区和生态示范项目的建设初见成效,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优化,大气质量、近岸海域水质、饮用水源水质稳定在优良水平,保持了“蓝天、碧海、金沙滩”的环境优势,为生态市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自然资源丰富。山、海、平原兼备,南北气候交汇,生物种类繁多,农业发展条件良好。拥有近百公里海岸线,近海岛礁众多,海洋生物资源丰富。近海水清浪稳,64公里优质金沙滩沙细滩平,为我国北方沿海所罕见,五莲山、九仙山、浮来山钟灵毓秀,是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和生态旅游的胜地。人均水资源占有量616立方米,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8倍,是我国北方少有的富水区之一。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海流能、波浪能等清洁再生能源蕴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生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清洁生产推行和生态企业建设初见成效,生态工业发展开始起步,垃圾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业不断发展,循环经济显露生机。生态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也有了较快发展。
    人才技术条件不断改善。大学争引工作成效显著,北大、清华、南农大、曲师大等多所高校已来我市设立研发基地或办学。随着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将有更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集聚我市。同时,全市教育结构逐步优化,人才状况不断改善,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将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人才智力条件。
    宏观环境日益优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法规政策体系日趋完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入世”后国际环境也进一步改善。这些都为我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扶持,扩大招商引资,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带来了新的机遇。
3.2 生态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3.2.1 制约因素
    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增大。局部地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现象仍然存在,个别指标甚至呈现逐年恶化趋势。如海岸带景观及海洋资源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部分区域水土流失日渐严重;个别河段呈重度污染;市区主要空气污染物在逐年增长;超量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畜禽不合理养殖,导致土壤退化、农业面源污染呈扩大和加重趋势等。
    环境管理效能不足。环境资源管理协调机制不健全,尚未形成整体合力;环境资源管理调控主要依靠行政和法律手段,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约束手段,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
    社会环境有待改善。社会总体可持续发展观、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够强,生产经营方式粗放、生活消费方式落后的问题仍相当突出,资源利用水平低下,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人均GDP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层次低,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大,工业、服务业、民营经济发展滞后,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地方财力薄弱,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城市化水平低,城镇功能不完善,辐射带动力弱。
    人才技术支撑不强。科技教育基础比较落后,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教育程度的为2405人,高文化素质的人口比例很低,技术和管理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能力薄弱,技术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
    建设资金短缺。地方财政资金紧张,利用外资规模较小,直接、间接融资困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不足。
    水资源供求形势不容乐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属我国北方富水区之一,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时空分布不平衡。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供应能力不足的矛盾将日益显露出来。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区位优势的发挥受到钳制。面临青岛、临沂等周边城市的竞争压力,致使我市自身优势和特色发挥受到很大制约。
3.2.2 面临的主要问题
3.2.2.1 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
    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1980年的67:15:18变为1999年的26.3:37.5:36.2, 2000年为24.4:38.8:36.8,一次产业所占比例仍然过大。农业内部结构层次也比较低,农业占农林牧渔业的比例仍然超过50%。
3.2.2.2 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日照市地形较为复杂多样,局部地区山地、丘陵较多,其土质瘠薄且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至1999年底,全市水土流失面积3629平方公里,其中中度以上流失面积还有1100平方公里,而且治理难度愈来愈大,治理任务艰巨。林木资源虽较为丰富,但树种组成较为单一且空间分布不均匀。因而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体系较为脆弱,抗干扰的能力以及受到干扰后的恢复能力较差。
3.2.2.3 城镇体系发育水平低
    城镇规模小、凝聚力不强,1999年全市38个建制镇中有35个镇的非农业人口占镇域总人口比重达不到10%;城镇经济发展低,人均GDP 1万元以上的镇占18%;城镇基础设施缺乏,无污水处理设施,很多镇区内部布局零乱,土地利用不充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偏低;城镇职能雷同,有特色的城镇不多。
3.2.2.4 环境污染治理设施不足
    环境治理投入不足,1999年全市环保投入仅占GDP的0.57%,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1%,全省17个地市中名列第14位。全市污水处理、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滞后,全市主要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3.2.2.5 海岸带景观及海洋资源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由于不合理的工业、农业、交通、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海岸带景观受到破坏;近岸海域的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使得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
3.2.2.6 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存在上述各项制约因素,日照仅靠自身人力和财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困难。从大的政策环境看,需要得到省级和国家级的政策倾斜和扶持。除了外部政策之外,内部政策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全市的法规体系不够完善,尤其缺少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法规,例如缺少资源使用的经济补偿办法或管理手段。此外,管理效率、法制公正和社会信用等还不够,发展的环境还需要改善。
3.2.2.7 部门、区域间协调机制不健全
    在机构设置上,条块分割比较严重,机构职能交叉和重叠现象严重,各自之间的职责和权限不明确,部门和区域间的协调机制不健全,搞多头管理、多头开发,这种体制上的不合理也是影响日照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4 生态市建设的基本思路、任务目标和框架布局
4.1 生态市建设的基本思路
    坚持“港口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生态建市”的指导方针,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和能力建设,大力发展以光合资源型(生物资源型)产业、物资集散型产业、休闲度假型产业、再生能源型产业、海洋资源型产业和生态循环型产业为主导的生态产业,加快建立生态景观、生态经济和生态社会体系,尽快建成富裕、健康、文明的现代化海滨生态城市。
4.2 生态市建设的总体目标
    通过20年左右的努力奋斗,把日照市建设成为以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和生态景观为特征的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生态环境良好、资源永续利用的型生态市。到2020年,全市可持续发展综合竞争活力跃居全国先进行列。形成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合理、技术与产品创新能力强、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高的循环型、网络型、服务型和进化型的高效持续生态经济体系;复合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可更新资源不断增值,实现城乡生态环境向净化、绿化、活化、美化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演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诱导生态合理的消费模式和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建设体制合理、决策科学、信息灵敏、社会公平的面向整体、协同、循环、自生的生态文化。

4.3 生态市建设的结构框架

4.4 生态市建设的功能框架
    生态经济——以产业生态转型为核心,以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利用为重点,以社会服务和生态服务为目标,发展与环境和市场协同共生的循环型、网络型、服务型和知识型生态经济。
    生态景观——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重点,营造绿化、净化、美化、活化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健康、和谐、经济、适宜的人居生态环境。
    生态社会——以文化生态转型为基础,建设体制合理、信息灵敏、决策透明、社会和谐的竞争、协同、循环、自生的现代化生态社会。
4.5 生态市建设的空间框架
4.5.1 市域 “一脊两翼,两港三廊”的生态建设空间格局
一脊两翼
    “一脊”指中部以五莲县为主的低山丘陵水源涵养、生态农业建设及自然生态保育区,在构建保育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同时,发展生态食品和生态旅游业,重点建设水源涵养林,发展经济林果和畜牧业;
    “东翼”指东部以东港区为主的海滨城市、临海工业及海岸湿地生态区, 形成以发展生态工业、物资集散、海洋资源、生态旅游和清洁能源产业等二、三产业为主的东部经济带,产业发展战略为“以二促三,以三带二”;
    “西翼”指以莒县沭河流域为主的生态农业及轻工业生态经济区,形成以生态食品、建材和造纸、服装加工等第一产业和轻工业为主的西部经济带,产业发展战略为“以一促二,以二带一”。
    “两港”:以日照港和岚山港为中心,发展运输、仓储、贸易为主的港口经济,并以港口运输带动物资集散业和海洋产业发展,建设海洋生物工程、海洋食品和海洋化工研究开发基地。
两港三廊
    “南北海景走廊”:即沿204国道、同三高速公路和海岸带的沿海生态经济通道。以日照市区、岚山城区为中心,两城镇、涛雒镇为次中心,建设生态休闲度假区、生态文化研修竞技园、清洁能源型生态产业园、生态产业孵化基地和生态产品示范基地。
    “西部沭河走廊”:即以沿沭河流域及206国道沿线为主体的生态经济通道。以莒县县城为中心,以于里镇、夏庄镇为次中心,重点建设光合资源加工集散和配送基地、生态建材加工、交易市场和生态建筑设计基地。
    “东西山水走廊”:即从日照市区沿日东高速公路和335省道两侧至莒县县城的低丘生态经济通道。东段为东港区段,以城郊景观和生态工业为主;中段为日照水库水源涵养区,以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为主;西段从龙山镇到莒县县城,以莒文化和生态农业为主。以日照市区和莒县县城为两极,重点建设生态食品生产、加工、集散、配送和交易基地及生态文化、生态旅游观光走廊。
4.5.2 市区“一环两区、三带四景” 的生态建设空间格局
一环两区
    “一环”:将市区周围的四山(黄山、河山、奎山、丝山)用绿带连接,发展城市森林、城市田园,建设环绕城市的绿色生态走廊。
    “两区”:以东西向景观大道(日东高速公路入口—碧海路—海曲东路)为轴线,将市区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以临海工业、港口运输、仓储、商贸等生产功能为主;北区以行政、居住、科教、旅游等人文生态及无烟工业为主。
三带四景
    “三带”:以日东高速公路入口—碧海路—海曲东路—泻湖跨海大桥)为轴线,建设东西向200米宽的从高速公路接口处向东至泻湖跨海大桥的生态景观大道,形成以人文生态为主题的轴心生态公园;以丝山—沙墩河—奎山为轴线,建设以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为主题的南北向生态廊道;以大沙洼林场—海岸线—付疃河入海口为轴线,建设融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与一体的的沿海基干防护林带。
    “四景”: 建设具有日照特色的河景、海景、泻湖和湿地生态景观。市区沿五河(香店河、后楼河、营子河、张家河、沙墩河)建设水景生态走廊,其核心是在张家河与沙墩河汇合处引张家河水沿沙墩河北上至山东路后沿人工引水渠道向西返回张家河,形成市中心环形活水景观;将山、海、天、阳光、沙滩、林带、道路、房屋、雕塑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独具风格的日照生态海景;疏浚、拓展泻湖水域,恢复泻湖生态系统,重建泻湖景观;建设付疃河入海口湿地保护区,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和繁殖场所,形成独特的河口湿地生态景观。
4.6 生态市建设的时间框架
    第一阶段:启动期(2001—2005年),搞好生态市的体制建设、产业转型、典型示范和能力培训;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产业转型取得明显成效,以发展生态名牌产品为先导,基本形成生态产业主体框架;环境污染得到治理,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优先项目起步,典型示范初见成效。
    第二阶段:发展期(2006—2010年),基本建成生态产业和生态景观,使全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建设步入良性循环。重点示范区域及重点示范项目生态建设完成并向面上推广,重点行业(光合资源型产业、可再生能源型产业、生态物流型产业、海洋资源型产业)腾飞,重点产品(食品、旅游服务)走向国际化。
第三阶段:深化期(2011—2020年),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深化生态文化建设,巩固和完善已进入良性循环的经济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社会。实现城乡生产、生活、流通、还原和调控的现代化、知识化、网络化和生态化,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社会文明安定。
4.7 生态市建设的数量框架
    社会生态:到2010年,增加10万个就业机会,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加3年;建设100个生态村、20个生态镇和8个生态示范小区;农村基础设施城市化,城市生态环境自然化。
    经济生态:2001—2005年,GDP年均增长12%,到2010年,人均GDP达到20000元以上;建成100家生态企业、3个生态产业园。
    自然生态:到201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0平方公里,增建9个生态功能保护区,森林覆盖率提高8.4个百分点;区域主要河流水环境质量达到三类水质标准,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优于二级。
具体指标详见表3-1和续表3-1:

表3-1   生态市建设分阶段指标

 

类别

参考目标值

2000

2005

2010

2020

经济生态指标

 

 

人均

GDP

63000

7599

14000

24000

63000

GDP

增长率

%

>12

12.3

13

13

11

年人均财政收入

3600

306

700

1200

3800

第三产业比重

%

52

37

39

45

52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

35

5.5

15

25

35

科技投入占

GDP比例

%

4.0

0.52

1

1.6

4.0

R&D

投入占GDP比重

%

2.8

0.28

0.5

1

1.9

万元

GDP能耗

吨标煤

1.2

1.37

1.30

1.25

1.20

万元

GDP水耗

m3

140

280

260

200

140

社会生态指标

 

 

 

 

人口年均增长率

%

<0.6

0.6

0.68

0.70

0.46

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3

8

9

>10

13

高等教育入学率

%

60

32

40

50

60

科技、教育经费占

GDP的比例

%

7.0

3.1

4.0

5.2

7.0

人口平均期望寿命

75

72.5

73.5

74.5

75

城市生命线系统完好率

%

90

75

80

90

90

基尼指数

 

<0.3

 

<0.3

<0.3

<0.3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0

3.2

<4.0

<4.0

<4.0

城镇养老保险覆盖率

%

100

91.35*

100

100

100

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

%

100

 

100

100

100

每千人拥有医生数

3.5

1.1

2.5

3.0

3.5

城市恩格尔系数

 

<0.3

0.32

<0.30

<0.28

<0.20

城镇化水平

%

60

35.4

38

50

60

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5600

2844

4000

5000

8900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12500

6502

8700

12000

21000

城镇人均居住面积

m2

24

13.67

15

25

35

城市人均铺装道路面积

m2/

10

5.3

6.5

7.5

10

城镇年人均生活用水

m3

210

140

160

170

180

城市气化率

%

>90

89.6

93

97

99

农村电话普及率

%

>80

10*

20

50

80

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

90

75

80

85

90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100

70

80

90

95

清洁能源普及率

%

90

70

75

80

90

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

%

50

1*

30

40

50

ISO14000

认证企业所占比重

%

25

5

15

25

无氟冰箱普及率

%

50

20

30

50

可降解塑料普及率

%

50

20

30

50

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数

0

0

0

0

重大决策的环境认证比率

%

100%

50

80

100

生态环境违法案件处理率

%

100%

60

80

100

续表3-1   生态市建设分阶段指标

 

类别

参考目标值

2000

2005

2010

2020

自然生态指标

人均耕地面积

公顷

0.065

0.075

0.065

0.065

0.065

耕地土壤肥力等级

4.2

4.5

4.4

4.3

4.2

受保护基本农田面积率

%

>85

88.06

88.06

88.06

88.06

森林覆盖率

%

35

26.4

31.6

40

43

灌溉定额

m3/ha

<4600

5373.3

4800

4700

4500

水分生产率

kg/m3

1.5

0.28

0.6

1.2

1.5

受保护地区面积

%

20

2.4

10.6

14.5

23.1

退化土地治理率

%

90

60*

70

80

90

矿山土地复垦率

%

>80

43.5

60

70

85

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

%

90

85

87

89

92

化肥施用强度

kg/ha

<280

779.9

?

280

?

260

?

250

农用薄膜回收率

>90

60*

85

90

95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50

20

30

40

50

秸秆综合利用率

>95

70

85

90

100

畜禽粪便处理(资源化)率

98(60)

85(35*)

90(40)

95(45)

100(60)

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好于或等于二级标准的天数

280

200

280

300

330

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100

100

100

100

100

地面水水质达标率

100

100

100

100

100

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

100

100

100

100

100

城市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

>80

68.2

80

85

90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m

15

10.5

10

13

16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0

36.1

40

43

46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

二氧化硫

千克

/万元GDP

5.0

12.6

10.0

7.5

4.8

化学耗氧量

 

5.0

11.5

9.5

7.0

4.5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80

62

75

80

85

城市污水处理率

90

34.0

70

80

90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89.2

95

100

100

城市固体废物处理率

100

100

100

100

100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5

90.6

95

100

100

旅游环境达标率

%

100

85

95

100

100

环保投入占

GDP比重

3.5

1.2

2.0

2.8

3.5

注:表内凡有“*”者为估算值,“-”者为指标值暂未获得数据。

5 生态社会发展规划
5.1 人口发展规划
    控制人口数量。近期(2001—2005年),全市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2‰以下,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5‰以下;中期(2006—2010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5‰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5‰以下;远期(2011年—2020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2‰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5‰以下。
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全市人民的综合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人均受教育年限2005年提高到9年,2010年提高到10年以上,2020年提高到13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2005年提高到8%,2010年提高到10%,2020年提高到15%。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速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200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38%,2010年达到50%,2020年达到60%。
5.2 人居环境建设
5.2.1 规划城镇分级体系
    全市5310平方公里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城镇依据其行政级别、重要程度以及基础设施划分为5级:1)中心城市;2)二级城市;3)中心城镇;4)建制镇(乡);5)自然村。城镇等级概念内涵如下:
——中心城市:市域最高政府机构驻地,即目前的日照城区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规划区。
——二级城市:市域中的县级行政区中心,县级政府驻地城市,即目前的五莲县城,莒县县城和岚山。
——中心城镇:镇(乡)级政府驻地城镇,成为中心城市以及二级城市未来的卫星城,处在山东省及临近省份区域范围的城市发展带上以及日照市域城镇发展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城镇。涛雒镇、后村镇、两城镇、龙山镇、夏庄镇、东莞镇、街头镇、于里镇;
——建制镇(乡):镇(乡)级政府驻地城镇,地方小区域的中心。
——小集镇及自然村:有小的集市、商店、邮局、医疗站等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同时也包括那些仅具有基本的不健全的生活服务设施或者在农业土地上分散居住的几家农户的自然村。
5.2.2 城镇系统发展的生态战略
    日照城镇体系的发展必须以亚太经济圈、黄(渤)海经济圈、欧亚大陆桥生态经济带为依托,并与这三个经济圈带城镇体系的发展布局相整合。在未来5-10年内,市域内城镇体系应成为山东省经济发达、社会安康、生态健康的城镇群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镇体系的发展要逐步实现生态化、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应依托水陆交通枢纽地位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积极开展与青岛、连云港等大的枢纽港口物流合作形成互惠互利的共同促进的合作体系,有力促进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镇同市域外周边城镇的社会、经济联系,提高地方、地区、省际、国家和国际间的开放度,促进本市城镇对域外城市在社会、经济和生态上的吸引力和整合力;同时,要维持域内和域外城镇在景观生态、社会生态和经济生态之间的构成多样性、结构完整性和功能联通性和过程安全性。
    城镇体系发展要有高的生态起点(生长点)、大的生态手笔、健康稳定的生态足迹、创新的生态文化、开放进化的生态视野、强劲的生态财富积累活力。
    城镇体系的构建应以生态经济结构的重组和生态产业的创新为基础;城镇既要有强的经济附加值的增值能力,更要有生态价值的自我增值能力,城镇经济从单一价值目标向双重价值目标的转型应是未来10年城镇体系调整的中心战略之一。
    城镇体系发展的生态内涵是:以生态景观脉络(土壤结构、大气结构、水系结构、地形地貌、生物多样性及生物质组织格局、社会文化结构)的健康为基础,地域生态服务功能格局(太阳辐射、大气循环、海陆水文循环、生物地化循环)为依托,以亚太经济圈、欧亚大陆桥以及市域周边城镇群(如青岛、临沂、连云港、潍坊)的整体发展为背景,以海洋生态高技术孵化、咨询、教育,海洋生物、海洋能源、海洋化工生态产品深加工、机械制造、海洋环保业、滨海旅游休闲业和以水陆交通枢纽为中心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业为主导的开放性、规模化、出口型(国际化)的城镇群带。
5.2.3 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5.2.3.1 城镇结构与城镇体系布局
    日照城镇体系的发展以日照市为中心沿三条轴线呈放射状发展,这三条发展轴线分别是青岛、日照、连云港等沿黄城市带发展轴线和日照、莒县、临沂、济宁等新欧亚大陆桥城市带发展轴线两条主轴线,以及一条由日照、五莲到东莞的深入日照市域山区腹地的副轴线。在这三条发展轴线上除了中心城市和二级城市外,作为日照城镇体系中的重要节点的中心城镇有8个:1)涛雒镇;2)后村镇;3)两城镇;4)龙山镇;5)夏庄镇;6)于里镇;7)街头镇;8)东莞镇。由于日照水库是中心城市的水源,为了中心城市未来的健康发展,在日照水库所涉及的流域范围内不适宜发展较大规模的城镇,对水库周围的西湖镇、陈瞳镇、南湖镇要限制其发展规模,并严格控制工业企业进入该区域。
5.2.3.2 发展时间阶段和规模
    在本规划的近期2005年左右,初步的形成三级城镇体系的格局;中期即在2010年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形成以中心城市、二级城市以及中心城镇为骨干的三级城镇体系,并由此带动其它建制镇(乡)的社会、经济发展,从而使全市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建设能够有较大的发展。要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大,特别是防止中心城市周围的中心城镇无节制的向城市区的发展和沿路线形发展,用大片的农田、绿地将相邻的城镇隔离,避免连接成片发展。
    城镇体系的人口建设应以适度规模、一流的素质、强的生态创新意识为目标,合理调节人口的空间分布,控制人口密度在局部城镇的过度增长。到2010年,一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万左右,二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15万左右,中心城镇的人口规模在8万左右,建制镇(乡)的人口规模在5万左右。
5.2.3.3 土地利用与控制
    城镇用地以高效、多层次利用、尽可能少占用高生物生产力的土地为原则,并加强对废弃土地的生态恢复、开发利用。城镇规划建设区的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一级中心城市在110-130平方公里范围,二级城市在50-75平方公里范围,中心城镇在4平方公里范围,一般乡镇在2平方公里范围;
5.2.3.4 城市化水平
全市的城镇化水平在本世纪头10年应有较大发展,到200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37%,2010年达到50%,2020年达到55%。
5.2.4 城镇功能发展规划
5.2.4.1 城镇经济区空间划分
    城镇体系的生态空间分区要彻底打破传统行政分界线的阻隔,在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下,按照本市域内以及市际地域自然生态的结构、格局和功能过程的整体性来确定和规划实施,从不同景观空间尺度来看,城镇体系的基本空间形态可分为:1)沿特定市域、省域城市群发展带发展的城镇群带(链);2)以日照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镇发展轴线相连接的城镇带;3)以二级城市、中心城镇为小区域发展中心的小城镇、集镇经济发展群网,并带动周边自然村等农村经济发展,使之逐步成为农业土地集约化经营,农村劳动力大量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城市化经济发达地区。
5.2.4.2 城镇功能分区体系构架
日照市城镇体系的主要构架分为4个区(带):
(1)滨海城镇群带:包括岚山区、涛雒镇、日照市区、河山镇、两城镇、秦楼等中心城镇。
(2)新欧亚大陆桥城镇带:包括日照市区、西湖镇、龙山镇、莒县县城、夏庄镇等。
(3)沿城市副轴线发展的城镇群带:日照市区、街头镇、五莲县城、中至镇、于里镇等。
(4)重点山地城镇:山地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不同城镇之间的生态经济联系,使现有乡镇难以形成具有特色的山地城镇网带,但山地城镇是全市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重点建设五莲山地生态城市,并以此为基础,选择诸如东莞镇、于里镇、棋山镇、汪湖镇等及所属村落开展典型山地生态村镇示范建设,以促进和带动本市其他山地乡镇网和村落网的可持续发展;
5.2.4.3 城镇体系的职能定位
    城镇体系的经济职能定位应顺应当今全球城市发展的生态化、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总体趋势,立足于城镇体系发展的生态内涵,彻底打破传统的离散化发展模式,既要凸现城镇的地域生态个性,又要强化城镇之间的功能整合性,将现有的离散式城镇生长格局重整为具有一定整体经济职能的城镇带、城镇链或城镇功能网,以大幅度提高城镇的经济运行效率和产出效益。
5.3 生态文化建设
5.3.1 总体目标
    促进日照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传统与现代生态文明的融合,诱导市民的价值取向(从金钱、功利取向转向社会的富足、健康与文明)、生产方式(从产品导向转向功能导向,资源掠夺型向保育再生型转变)和消费行为(从高能耗、高消费、负影响向低能耗、适度消费、正影响过度)的转型,增强科学决策能力,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促进全社会从物的现代化向天人关系的现代化转变,塑造一类新型的生态企业、生态社区、生态景观和生态智人,营建环境适宜、景观典雅、文化氛围浓郁、服务体系完善、社会风尚良好、生态和谐的新型社区。
5.3.2 具体目标
    体制文化建设:加速城市复合生态管理体制的改革,健全生态城市建设的法规政策,加大政府各职能部门综合决策和市民参与决策的力度, 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实现城市决策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和生态化。
    认知文化建设:大力加强生态教育和生态宣传,普及生态知识,培育生态理念,强化生态意识,推进生态文明。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培训学校和宣传渠道,促进所有受教育者包括决策者、管理者和普通国民生态文明程度和人口素质的显著提高,塑造一代有文化、有理想、高素质的生态社会建设者。
    心态文化建设: 大力诱导和促进企业和公众传统观念的改变,使整体、协同、循环、自生的生态伦理, 和温饱、功利、道德、信仰和天地境界协同的价值取向深入人心,倡导健康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实现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的生态现代化。
    物态文化建设:通过法制的、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手段,切实加强日照历史文化遗产的整治和保护,景观标识性和多样性的建设,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把日照建设成为文化氛围浓厚、地方特色鲜明、景观环境优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社会文明的新型生态城市。
5.3.3 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5.3.3.1 传统文化的的继承和弘扬与现代文化的建设
1、传统文化的继承
    我国古代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不但关心人际关系,也注意天人关系,不但探究社会、人生,也讨论自然、宇宙、心性,蕴含着深刻的人类生态学哲理。儒家学派强调“仁、义、礼、智、信”,主张稳定;道家学派强调“顺应自然”,主张保护自然。中国封建社会正是靠着对天时、地利、人和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物质循环再生、社会协调共生和修身养性自我调节的生态观,维持着其3000年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养活了近1/4的世界人口,形成了独特的华夏文明。今天,传统文化中这些积极因素仍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弘扬。
    继传统文化的继承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原来已经湮没的文化可视需要重新进行发掘;现存文化在建设中应受到尊重并作为城市特色加以积极保护和发扬。对于地方戏剧、音乐、舞蹈、民间故事、绘画、雕刻、工艺品、土特产、饮食风味、生活习俗等,只要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均应重视挖掘,已湮灭的要予以恢复,尚存在的要给予支持,达到继承地方传统文化的目的。
——努力恢复莒城、古寺、古观、古庙、古遗址(如莒国园、两城遗址、东海峪遗址、尧王城遗址、丹土遗址、齐长城遗址、吕母遗址)、古朴的生态生活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养生传统(体育、医疗、保健)以及以地方衣、食、住、娱为核心的民俗风情和乡情。
——弘扬地方传统艺术,促进绘画艺术、传统手工艺术(品)(如钩针、网扣、抽纱、地毯、刺绣、黑陶、石雕等)、园林艺术、盆景艺术、传统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生态转型,创建新世纪的“莒派休闲文化”。
——以传统食品及食器艺术为基础,促进饮料和食品的色、味、形、器等的配套开发,创建日照特色的生态饮料、生态酱菜、生态宴、生态海味餐馆。
——挖掘本地莒文化和东夷文化中的服饰和家饰传统的潜力,结合全市生态旅游建设目标,开发系列生态型服饰和家具文化产品,形成现代型具有日照特色的生活方式。
——挖掘本地风水建筑文化的内涵,举办日照生态建筑文化节,新建标志性生态建筑,定期开展生态文化的教育、科技和娱乐活动。
——保护和翻新老城区的传统民宅和庙宇,在建材、自然能源利用、水再生与循环、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方面形成地方特色,通过保护和诱导地方传统民俗活动来创建新型生态建筑文化。
2、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除了应努力加以继承和弘扬的部分之外,传统文化中也有一部分是我们建设现代化的生态城市所应当摒弃的。儒家学说注重整体而忽视个体,强调义理而抑制情理,重视稳定而抑制发展,提倡共生而压制竞争,这表现在现代日照人在市场经济中还存在着一些陈旧的保守意识,在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开放理念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开拓,以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新型人格的定型和新精神的产生。生态文化不是返朴文化,它在扬弃农业文化及工业文化弊病的同时亦强调发展的力度和速度、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强调竞争、共生与自生机制,特别是自组织、自调节的活力,强调人类文明的连续性。
5.3.3.2 生态文化的建设
1、决策文化建设
(1)要坚持制度创新,坚决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府的管理体制应该进行相应改革,其重点是遏制部门利益主体化倾向,培育企业自治机制。尤其令人注意的是所谓政府部门提供的服务,如为企业和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服务的各类咨询业,此类服务中的主体应该坚决剥离出去,并使之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新兴部门,而不应该由政府职能部门或其下属事业单位提供此类服务。在政府垄断下,咨询业是不可能取得长足发展的。这类部门必须是一种独立的利益组织。所谓“独立”,指的是独立于政府,除依法登记、并接受有关政府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外,与任何政府部门之间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不享受任何政府系列的待遇。政府的责任是规范市场,对服务机构进行资格认定,进行有效的监督,总之,是当好裁判。
(2)转变观念和战略调整。创新的关键首先是观念的创新。不能把经济腾飞的希望寄托在从外部引进大项目上,首先要立足本地培育有战略意义的明星产品和明星企业群;要认识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经济,创造服务经济;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土生土长的小企业是最具有生命力,代表本地特点的创新源泉,是活跃地区的经济的关键。要多走下去,多发现中小企业的“亮点”,以它们为基点进行孵化,进一步吸引投资。不能以任何理由为日照海滩布局工业,或为日照地区引进不符合生态经济发展原则的基“大项目”寻找“根据”,要主动出击,引进和开发环境友好的工业项目;宣传日照不能停留在散发材料上,领导要走出去,让世人了解日照,要“争”“加”项目来源泉,以留有选择余地。
(3)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和健全的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决策机制,推行环境友好、生态合理的行政管理和决策方法,依法建设生态市。完善并坚持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并积极推行重大决策的生态环境听证制度。
    在促进生态市建设方面,在本规划通过人大审批之后,应制定相应的规范性文件,维护生态市建设规划的权威地位,严格遵守建设程序和必要的审批制度,杜绝目前仍然存在的未经有关部门许可擅自开发建设特别是在海岸带进行开发建设的行为,保障生态市建设的有序进行。
2、企业文化建设
(1)制定高标准的日照市环境质量标准,增强企业经济活动环境成本意识,提高日照企业发展的环境准入条件。
(2)制定出台日照鼓励发展、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的主要产业及项目指南。
(3)制定土地的、金融的、价格的、税收的、外贸的、劳动的等分层次的系列优惠政策、诱导和促进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对于城市废弃物的资源化、城市工业的清洁生产、城市环保产业以及城市生态环境技术产业等予以重点倾斜,营造日照企业生态文化的良好环境。
(4)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推进城市公共生态环境建设与经营的政策和法规,通过城市污染治理和公共生态环境建设,塑造日照生态城市的品牌和公共形象,改善与优化日照投资环境和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企业生态文化的孵化与形成。
(5)设计与建设生态产业园区,并将日照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企业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等工作与生态产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生态产业园区内实施ISO14000标准认证工作,把整个园区建成一个符合ISO14000标准体系的工业群,并以此为契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企业ISO14000标准认证工作,以规范企业生产行为,提高企业综合环境管理水平。政府要制定相应的经济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创造条件,积极申请ISO14000标准认证,以此作为企业生态文化的基础。
(6)企业文化具有人文性和时代性,而企业文化的基础是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企业经营理念的核心,指导着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活动的开展。“环境友好、资源高效、系统和谐、社会融洽”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此,要倡导日照市公司企业根据各自企业文化的个性,适应日照企业经营的环境,培育与发展企业生态文化的价值观念。企业生态文化价值观念的确立,一方面可以在企业内部发动广大的员工,开展关于生态文化价值观的讨论;另一方面在可以在企业外部发动社会力量,公开向社会进行企业生态文化价值观念的“招标”或“征集”。这样,既树立了绿色企业的公众形象,易于获得社会支持,又对员工进行了企业生态文化的教育,企业生态文化的价值观念易于被员工认可并自觉遵守。
(7)建立企业生态文化的教育与培训制度,培养与确立企业员工的环境伦理与生态意识并化为行为准则。可以通过制定《员工手册》或《企业规章》来具体体现,把生态行为准则纳入员工考核的指标,作为奖惩的依据。
(8)进行企业生态文化的形象设计,在企业名称、品牌、徽章、标语等各方面打上生态标志,在企业建筑外观、办公用品、交通工具、衣着制服、产品包装、广告展示等各方面进行生态宣传,展示日照企业独特的生态文化形象和观念。
(9)积极开展三废资源化的示范试点,并因地因类制宜推广。从经济上改变企业“三废”治理仅耗投资和运转费而无直接经济收入的情况,寓废物处理于资源利用中。且通过化废为利,在回收投资及运转费用的特色获取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在处理与利用“三废”资源时的投资自觉性和积极性。
3、消费文化与社区文化建设
1)消费文化建设
(1)大力宣传教育,倡导简朴和谐的消费观念。
    通过宣传教育、舆论监督、辅以一定的行政和法规,逐步改革陈规陋习,破除封建迷信,推倡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奢侈浪费、大操大办,克服消费的浮华和排场习气,诱导、培育和养成一种符合生态建设要求的、简朴的、实在的生活方式。可以借助各种类型的教育形式,宣传普及生态伦理和消费观念,新闻媒体要设立热线、表彰倡导适度的和对环境具有正影响消费方式,对于高消费以及对环境具有负影响的消费方式予以批评曝光,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社区应成立文体服务中心,帮助居民料理婚丧大事,普及科学、文明健康和生态的生活方式。
(2)要在弘扬日照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制定地方生态型消费的细则,倡导生态消费,健康无公害消费,推广使用环保产品以利于辅导和矫正普通市民的消费行为和习惯。具体可包括:①能源: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太阳能、生物质能以及风能等新能源,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新产品;②水源:提倡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二次利用;③交通:提倡使用公共交通、自行车和徒步,使用以太阳能、电能或液化气为能源的交通工具以减少废气、噪声污染;④住宅:提倡使用生态建筑,使用生态建材、进行适度装修;⑤旅游:倡导生态旅游。⑥餐饮:提倡使用绿色食品,再循环食品,适量消费和打包服务,杜绝食用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⑦购物:提倡适度消费并注重所购商品最终处置所产生的负面环境影响。反对商品过度包装,不购买和使用对环境有害的商品和危险品;⑧娱乐:提倡健康、文明的娱乐方式,注重娱乐场所的环保设计和管理;⑨日常生活:生活垃圾的分拣处理等养成科学、卫生的生活习惯等;⑩市场管理:工商、技监、贸易、供销等部门定期对市场环境进行整治、维护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教育群众“识假、打假和生态消费”,加强环境立法、环境咨询和环境监督的力度。
2) 社区文化建设规划
(1)把社区生态文化建设与正在进行的文明社区创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建立驻区单位参加的社区生态文化共建组织,制定不同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协调好各功能体之间的关系,促进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2)制定社区生态教育网络和制度,利用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如业余学校、科普夜校、阅报栏、黑板报、广播电视等,在社区居民中广泛开展旨在普及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生态学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以培养社区居民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促进社区居民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型,从以人为中心的功利取向转向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人地和谐取向,使居民的生态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具有较强的生态责任感和参与性。只有社区居民的生态知识和生态意识增强了,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社区社会文化建设。
(3)注重社区公众参与。社区生态文化建设所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能否广泛吸引社区公众参与对社区生态文化建设是一决定因素。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和项目最终也要落实到每个人,因此,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及决策选择过程中,强调大众参与,允许和吸收社区不同群体人士参与论证,使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公众的要求,更贴近社区公众的生活。可以制定相应的法规条例,对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大众参与性加以规定,如社区生态规划必须有社区居民代表参加、社区重大规划项目必须经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中小学校必须设立生态环境教育课程等。同时规定社区公众参与生态建设的必要义务,如植树节义务植物活动、世界环境日的义务环保活动等。
    对于社区生态管理涉及到公众的内容和项目,更应强调广泛发动、宣传、教育公众参与,这对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废弃物回收管理、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节能、节水等。总之,可以通过行政、法规、经济、舆论等手段来强化公众参与机制的实施。环保等部门应制订鼓励社区公众参与政策,设立咨询热线、举报电话等,完善奖惩制度,报纸电视等宣传部门要发挥社区舆论的监督作用。
(4)以社区生态文化为指导,倡导和谐、公平、良好的社区邻里关系。
    利用社区各种文化人才、文化机构和文化设施,开展经常性的文化教育活动,把家庭文化、广场文化和社区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加强对社区文化市场和文化场所的管理,破除各种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弘扬中华民成良传统美德,推倡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以及和谐公平的生态伦理,形成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互敬互让的良好社会风尚和邻里关系。可以通过制定日照市社区居民公约、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以及建立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和业余文化体育团体的形式,结合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为社区居民提供文明、健康和满意的生活和文化服务,以促进社区邻里关系的和谐融洽。此外,对于孤、寡、残、烈军属、失业人员、特困人员和两劳人员等社区弱势群体,要建立社会救助和社会帮教体系,工作具体落实到人,推动社区社会福利事业和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
(5)以社区生态文化为指导:倡导文明向上的现代新型生活方式──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活俭朴、行为自觉和系统和谐。
    提倡对常规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鼓励推广使用太阳能,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形成以电能、天然气为主体,太阳能、生物能、风能不断发展的生活能源组合,利用经济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在社区建立废旧物资回收系统。
    社区粪便和生活污水,采取生物措施实行就地分散、无害化处理,制定社区生活污水的外排水排放标准。
社区生活垃圾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处理与利用方法,利用行政和经济的手段、推行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一般的生活垃圾经过分拣,回收利用制成有机肥料,返回农业生产系统。其他的生活垃圾采用填埋或焚烧处理。
    大力倡导社区居民生活的绿色需求和生态消费,利用各种宣传舆论工具,提倡简朴实在,反对奢华虚荣,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消费。鼓励使用生态食品、生态交通、生态用具、生态建材、生态设施、生态保健和参加生态旅游。
(6)制定房地产开发新建社区的生态环境标准,为新建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随着当前城市土地利用制度和住房制度的改革,住宅小区已成为城市生态经营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对小区的生态环境十分关注,这主要取决于房地产开发商的开发行为。因此,从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必须制定城市新建小区的生态环境标准,在新建小区能源利用、废物和水处理、建筑材料、建筑风格与式样、绿化、视野开阔性、空气、环境安静、基础设施、运动场、社会服务体系、交通购物、体现历史文化等方面制定定性或定量标准,房地产开发商的小区建设规划必须经过环保等部门的审核,不能达标的不准开工建设。
通过制定小区的生态环境标准,促使开发商的小区建设开发从以人为本的需要出发,构建符合现代生活要求的生态环境支撑体系。同时,小区建设的生态环境标准还要强调小区建设与小区外围环境及现有地形地貌的协调,努力借助城市小区外围的河流、坡地、树木等生态环境景观进行衬托,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可以在土地出让、价格、税收配套费用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以引导房产地产开发商从事住宅小区生态环境建设。
4、人口素质建设与教育发展规划
    生态文化建设所涉及的范围广,行业多,能否激起广大公众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是建设生态文化的决定因素,而各种有关生态文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最终也要落实到个人。因此,大力加强生态教育,培育生态理念,促进所有受教育者包括决策者、企业家、广大公众生态文明程度和人口素质的显著提高,塑造一代有文化、有理想、高素质的生态文化建设者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只有人口素质提高了,广大公众的生态意识和生态参与能力增强了,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各项生态文化建设,从而产生巨大的生态城市建设的社会作用力。要提高人口素质,关键在于大力发展生态教育,生态教育的核心是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导向和行为方式。
5 生态经济发展规划
5.1 产业发展定位及分步目标
5.1.1 产业发展定位
    日照虽在许多方面具有优势,但受限制因素制约而使之未能充分发挥,加之经济基础薄弱和产业结构层次低,总体比较优势不明显。要想尽快摆脱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局面,必须走一条非常规的跨越式发展之路——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手段,建设阳光生态城市。
    根据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和战略定位,生态产业的建设与发展要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依托发达的交通运输体系,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手段,开发利用本地的优势资源,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逐步实现现有支柱产业和大型企业集团的生态转型,努力培育以海洋资源型产业、物资集散型产业、光合资源型产业、可再生能源型产业、生态型旅游业、生态循环型工业等为主导的生态产业优势,造就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效益型、服务型、网络型和进化型的生态产业群,走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之路,用20年左右的时间逐步把日照建设成现代化的生态型滨海生态城市。
5.1.2 分步实施方案
    与生态市建设的规划期同步,生态产业的发展亦划分为近期启动、中期发展和远期深化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启动期2001~2005年,用5年的时间,加快传统支柱产业的生态转型,初步建立与生态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形成生态型主导产业的雏形。
    第二阶段:发展期2006~2010年,再用5年的时间,传统产业全部实现生态转型;基本建立新兴生态型主导产业的框架;重点行业(光合资源型产业、可再生能源型产业、生态物流型产业、海洋资源型产业、生态循环型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重点产品(食品、药品、旅游服务)走向国际市场。
    第三阶段:深化期2011~2020年,用10年的时间,巩固提高生态产业发展的成果,为生态市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5.2 产业发展区域布局
    根据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在“一脊两带,南港北莲,海碧山青”的空间格局下,全市划分为3个生态经济区(见生态产业区域规划图)。
5.2.1 滨海城市、港口工业及海岸湿地生态区
    本区的生态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加快化工、食品、机械、造纸等传统支柱产业的生态转型,发展生态循环型工业;利用该区二、三产业相对发达,城市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优势,发展物资集散型生态产业、海洋资源型生态产业、可再生能源型、生态旅游型和知识`型生态产业。其中的重化工业和有污染倾向的产业,主要集中在规划的临海工业区和岚山工业区;新市区和海岸湿地生态区重点发展商贸、旅游和科技教育等知识型生态产业。
5.2.2 中部低山丘陵水源涵养生态保育区
    本区生态产业发展的重点是: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光合资源型生态产业;配合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发展生态林业和经济林业;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和生态建材产业。
5.2.3 西部沭、潍河流域生态农业及轻工业生态建设区
    本区生态产业发展的重点是: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光合资源型生态产业;促进传统食品加工、造纸、服装加工等轻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的生态转型;培育以生物质能为基础的可再生能源型生态产业。
5.3 产业发展重点
5.3.1 传统支柱产业的生态转型
5.3.1.1 传统农业向产业化生态农业的转型
1、发展方向
    适应市场需求,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和适应性农业,把传统农业转型为生态农业。利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生态农业原理,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和农作物布局,提高农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
2、发展重点
    高效农业。重点加快品种改良和引进步伐,推广先进适用产品,发展出口型产品,创立具有日照特色的绿色品牌产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水产、茶叶、桑蚕、蔬菜、花卉等高效农业。
    绿色精品。利用日照良好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条件,发展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创出日照自己的品牌。
精深加工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以农业工业化带动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实现种植—养殖—加工—服务—贸易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经济与生态林业。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林和经济林,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提高生态农业综合效益。
    畜牧水产养殖。充分发挥山多、草多等饲料资源多的优势,加快发展畜牧业特别是节粮型、生态型畜牧业,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以海水、淡水养殖基地为依托,以工厂化规模经营为支柱,点面结合,积极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业。
3、基地建设
——平原低丘区的基本农田及粮食种植基地;
——西部、北部平原及低丘区3.33万公顷瓜菜种植基地;
——中部中低山区的1.33万公顷茶叶绿色食品基地;
——中部中低山区的3.33万公顷苹果基地;
——山丘区的2万公顷板栗基地;
——山丘区的牧草和畜牧养殖基地等。
4、发展措施
——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建立稳固的农业自由投资体系,加强对农业的投入;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发展高新技术农业;
——创新农业组织方式,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抓好生产基地建设,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健全市场网络,搞活农产品流通;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5.3.1.2 传统工业向服务型、网络型、知识型生态产业的转型
1、发展方向
    对建材、电力、轻纺、食品、机械、化工、造纸等现有工业部门的各类企业,在准确地对市场进行前瞻预测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结构升级和生态产业的转型改造,使之达到产业生态化目标。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发展重点
    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力度,增加产品种类;生产工艺和产品取向应逐步走向清洁、节能、节水、科技含量高的总体方向。外延产品服务范围,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带动传统产业发展。
    逐步把传统企业面向终端产品的生产体系转变为面向过程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多级产品体系。如纺织业、食品业的前景就是跨行业和跨产业的产品转型和系统组合,上联种植养殖,中接研制开发,下接营销服务。
3、基地建设
——依托木浆有限公司,联合其它相关企业,建造高技术生态造纸基地;按照产业内部物流、能流运动生态产业规律,采取纵向耦合和横向耦合相结合的原则,发展为一示范生态产业园;
——依托车辆总厂等骨干企业,联合国内外知名品牌,建设车辆制造基地;
——依托洁晶集团等骨干企业,建造海洋化工和生物化工基地;
——依托青啤(日照)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打造食品加工基地;
——依托现有纺织企业,巩固传统产品市场,开发特色产品,建造特色纺织基地;
——依托三木集团,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开创家具开发、生产基地。
4、发展措施
——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健全工业发展政策体系,优化投资环境;
——培育现代制造业,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
——积极扩大招商引资,全面实施外向带动战略;
——开发科技风险投资市场;
——完善工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大培养和引进人才力度。
5.3.1.3 传统建筑业向生态人居业的转型
1、发展方向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并以此为契机,推动传统建筑业向生态人居业的转型。
2、发展重点
    研究开发出能够充分利用本地生态资产,适宜于本地不同景观、不同功能、不同消费层次的低能耗、高绿量、废物就地资源化的方便、舒适、和谐、经济的生态住宅样板,进而建设生态小区、生态城镇。
    在建设生态住宅和生态村镇的同时,带动相应的生态建材业的蓬勃发展。开发的生态建材,不仅要满足本地生态住宅建设的需要,还可以利用区位优势和营销网络,辐射全国和大陆桥沿线地区,使之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极。
3、基地建设
——依托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建造城市生态示范住宅小区;
——选择适宜的城镇和村庄,建造不同类型的生态城镇和生态村落。
4、发展措施
——产业发展引导人口流动,人口流动促进城镇化发展;
——辅助政策鼓励土地资源流转,促进生产力和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示范与推广相结合,以示范促进推广。
5.3.1.4 传统服务业向第一、二产业的渗透
1、发展方向
引导传统服务业不失时机地向生态型、信息化的新型服务业转化,以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2、发展重点及措施
——强化生态旅游的景观学效应和城镇化效应,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同时,配套建设相适应的具有生态新理念的饭店旅馆、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商品、旅游饮食、旅游娱乐等多种形式的综合产业体系——人流带动、主导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发展与港口城市、桥头堡地位相适应的商贸中心,逐步建立区域性批发市场和具有先进管理水平、完善的商业、物资贸易与仓储业的基础设施,形成开放、高效、畅通、统一、可控的商品流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产业格局——物流其畅。
——通过深化改革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把金融创新作为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相应建立和发展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证券公司和金融咨询等,发展城市信用社、县级农村信用社,建立与发展金融市场体系和法制化、规范化的金融管理体系——资金流向利润中心。
——围绕港口、进出口、旅游等产业建立综合配套的服务体系。重点是信息、咨询、法律等文化信息服务——信息流推动其它要素流。
——逐步建立规范完善的房地产市场体系、管理体系及收益分配体系,为传统建筑业向生态人居产业的转型做好配套服务——安居乐业,各业兴旺。
5.3.2 阳光型主导生态产业的培育
5.3.2.1 光合资源型产业
1、发展方向
    发展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生物质生产、加工为主导,社会服务为目标,产业升级和产品增值为导向的种植业、养殖业、生物质加工业(如食品业、纸业、药业、烟酒业、饲料业、肥料业及其他轻工业)的生物资源型生态产业,亦称光合资源型产业。光合资源型产业是生态农业的升级和提高,涵盖传统的一二三次产业。丰富的生物资源,良好的农业基础,是光合资源型产业可以成为其主导产业之一的前提条件。
2、发展重点
(1)光合资源型生态产业的基础——三个层次的生态农业
    在农田的层次上,应充分发挥日照气候及水土优势,综合运用各种高新及生态技术,选育良种、间种、套种、轮种,乔灌草混种,池塘混养,基塘系统等分层多级利用空间、时间、及营养生态位,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水产、茶叶、桑蚕、蔬菜、花卉等特色生态农业;养地用地相结合,长效速效相结合,施用有机无机复合肥;应用生物防治、生态环境调控和遗传工程等综合防治有害生物。
    在农业层次上,应建立种植、养殖、水产、园艺、林业、副业、加工业、废物利用转化、再生及资源化等的农业网络化体系,促进物流、能流、货币流、信息流的畅通,实现人与生物在小尺度的生境内和谐共生,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全方位地发展。
    在农村层次上,应着重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以支柱企业为主体,按照“公司 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各种无污染、低环境影响的绿色食品、纸业、药业、饲料业、肥料业及生物质制品的生产、加工,实现种植—养殖—加工—贸易一条龙,并创造出日照自己的名优特品牌。同时还应在节能(秸秆还田)、清洁能源(沼气)、生态交通、生态人居以及人口控制、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同步做好配套建设。
(2)光合资源型产业发展的重点是生物质加工产业
    生物质加工产业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多层分级利用产品、副产品及“废物”,促进良性循环,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开拓市场,提高农业的竞争力。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现有加工能力的改造,加快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巩固、扩大、新建以当地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与种植、养殖、林果、茶、桑蚕等横向耦合,形成于发展为一些系统综合生产基地。
    原粮加工产业:全市小麦1999年产488277吨,但仅有不到1/5加工成面粉(8.17万吨)。面粉加工有较大潜力,不仅在量方面,且在产品种类及质量方面。到2005年以小麦为原料,通过改进加工技术工艺,更新设备,生产不同用途和等级的优质面粉30万吨,以及扩大与增加淀粉、谷朊素、麦胚油、麦麸等产品。以麦麸为原料生产全价饲料,推进畜牧业发展。
    啤酒、白酒产业调整:啤酒、白酒产业是大量转化粮食的另一途径。以青啤集团日照分公司为主,通过技改,增加品种,提高产量。由目前年产6万吨,到2010年提高到20万吨。年销售收入达5.3亿元,利税1.5亿元。白酒产业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发展优质、中高档粮食酒,支持市酒厂与日本客商合作生产味林酱。生产酒后的废渣,直接用作饲料或加工成全价商品饲料,有机废水用以生产沼气或生物农药。
    柠檬酸及生物农药生产:以洁晶集团和莒县化工集团为基础,通过技改开发与扩大生产精品柠檬酸及柠檬酸钠系列产品,生产能力从现在的年产4.8万吨,到2010年提高到10万吨以上。年增销售收入4亿元,利税5000万元。
    利用生产柠檬酸过程中的有机废水为原料,可增建一年产万吨苏云金芽孢杆菌生物农药分厂(车间),年增产值2.5-3.0亿元。另莒县化工集团在建的生产包杀敌-I(BT)等生物农药厂,是以玉米、豆饼、花生饼、花生油为原料,这些不仅增加当地农、副产品的转化和增值,且为日照市发展有机农业、生产有机食品、保护环境配套,与种植业形成闭环,相互促进。
    秸杆综合利用:大量的农作物秸杆可用于过腹还田、生产饲料、直接还田和生产食用菌,其余部分可多途径综合利用,包括草浆造纸、秸杆等生物质气化生产燃气等。通过几年的努力,力争在200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2010年达90%。
    食用菌生产:秸杆、棉籽壳,有机肥原料极丰富,生产食用菌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鲜食用菌不易保鲜,不耐长途运输,仅靠就地销售,其量不大。这是制约食用菌发展的因素。因此,发展食用菌需解决这个瓶颈问题,以公司加农户形式,增建食用菌加工厂,扩大生产。公司向农户提供优良菌种、生产技术,农户分散在其家中保质保量地生产食用菌,产品销售给公司,公司负责加工、外销,形成系统。到2005年,年产量达5万吨,年销售收入2亿元,利税4000万元。
    畜禽产品、副产品及“废物”深加工与综合利用产业:随畜禽产量的增加,在五莲、莒县等产地扩大屠宰场、肉联厂的规模,增加加工畜禽的品种和量与销售渠道和量。扩大皮革厂、皮件厂的规模与数量,新建羽绒及羽绒服装厂,充分利用牛皮、羊皮、猪皮、禽羽等屠宰副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适销对路的产品。新建生化制药厂,利用屠宰畜禽后废血,提取与生产凝血酶、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血小板生长因子、活性肽、超氧化物岐化酶等多种保健品和药品等。废骨为原料,加工成骨胶,钙粉,磷酸钙肥和饲料等。
    生态复合肥产业:应用人、畜、禽粪便,有机垃圾和某些工业有机固体废弃物等直接作为农田有机肥, 是我国传统的处理与利用废弃有机质,促进农业增产与养地的主要措施。但其直接的负面效应是面污染源严重。以畜、禽粪便、沼渣或有机垃圾等有机废物为原料,发酵制取堆肥,加入化肥及微量元素生产一种新型肥料 ——生态复合肥,即可解决此问题。
    生产光合细菌(PSB):应用光合细菌处理有机废水及粪便污水不仅可净化污水,还可生产出优质PSB,实践证明PSB作为肥料用于蔬菜、瓜果、作物、茶、桑的种植,不仅增加产量,且提高质量,减少病害,特别用于茶树时,能催芽,提前提高春茶产量,增加产值。施于养虾池、养鱼池、养贝池,养鳖池不仅净化养殖水体水质,减少养殖对象的病害,且PSB本身还是虾、贝、及一些滤食性鱼类的优质饲料,将它作为饲料添加剂加入混合饲料中,不仅增加营养价值,且能防治一些疾病,提高养殖对象的产量和质量。可新建生产PSB厂,作为生态农业配套的一环节。
    全价饲料业:提供与保证优质饲料是配合畜牧、水产养殖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一些面粉厂的大量副产品麦麸,酒厂生产酒后的大量酒糟,加工花生油后的花生饼,水产品加工厂及屠宰场的一些下脚料,利用一些食品、水产品加工厂、酒厂、及屠宰场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生产的饲料酵母等,为生产全价饲料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这些副产品及废物的利用,不仅增值,且减少污染,有利于改善环境。
    生物质生产沼气生态工程:将生活垃圾中有机部分、人畜粪便转化为沼气系列生物质资源。到2005年,扩大建设10m3的沼气池1.5万个,生产清洁能源(沼气),沼液、沼渣制成优质生态复合肥还田,沼气是优质的清洁能源。
(3)面向市场,加强生态食品市场体系建设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食物的生态安全。象城市居民购买桶装纯净水一样,钟爱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生态食品的人越来越多。五莲等地的生态食品已小有名气。但全国至今没有一家规模化的生态食品集散、配送、交易基地。因此,利用日照生态市的品牌,组建系列化、规模化、现代化的生态食品产业集团, 是振兴日照农业、促进农业产业转型的当务之急。
    农副产品只有卖得出去,才能实现其价值,农业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必须加强生态食品的市场络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对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体系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推广岚山安东卫海货城的经验,建立3-5个类似的地区批发集散市场,为发展生态食品产业奠定基础。
    加强生态食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权威性的生态食品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批发商及用户提供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候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用政策和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自主调整农业结构,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态食品生产和经营。
    扶持生态食品产业化经营,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确定调整方向。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更直接、更有效地带给农民,是推广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
(4)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
    主要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推动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提高农民科技知识和技能,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
5.3.2.2 物资集散型生态产业
1、发展方向
    发展以港口、铁路、公路等交通资源为基础的面向沿大陆桥地区和东亚、中亚及西欧的网络型、服务型物资集散、仓储运输业、特色产品交易和超市商品配送等物资集散型生态产业。
2、发展重点
    强化水产、建材、煤炭等市场的区域性地位,切实加强与腹地的联系,发展资本、劳务、技术、信息市场,形成配套的市场体系,增加货运中转集散量,巩固提高商贸流通业。引导企业形成跨地区、跨所有制、综合型的商贸集团。以电子信息技术和高效集散手段为依托,发展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为支撑的物流配送中心。争取2005年建成区域海产市场3—5个,至2010年培育出达到寿光蔬菜市场地位的国家级流通市场1—2个。
另一些产业从源、流到汇,再从汇到源的纵向闭合,形成的产业系统,可促进物流畅通,多层分级利用物质,也是生态物流型产业的主要部分。
    发达的交通设施为生态物流型产业解决了硬件问题,还要在软件和心件上下工夫。在软件方面,除要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外,第三产业的发育和三次产业的配套协调起关键作用。在心件建设方面,要通过先进的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努力营造出一个融竞争于共生、融自生于竞争之中的和谐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硬件的潜能。
5.3.2.3 海洋资源型产业
1、发展方向
    发展以海洋空间资源、海洋能源资源、海洋矿产资源和海洋水产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导的海洋资源型生态产业。
2、发展重点及优先发展项目
(1)海水养殖
    在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海洋水产业是海洋资源型产业的重要项目。要继续贯彻保护资源,增殖资源,养、捕、加工并举,以养为主的方针。调整近海作业,逐步扩大远洋捕捞,严格执行禁渔期、禁渔区、渔法的规定。提高海水增养殖技术水平,在人为干预下,利用天然水域和环境、饵料基础、空间及生物特性,以保证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使其生态容量合理并改善种间关系,充分发挥水域的生产潜力的方式和方法。改同一地区连续多年养殖同种生物的模式为混养、套养、轮养模式,发展海洋深水大流养殖,以充分利用从海面、水中到海底的空间、大搞立体海水养殖。并充分利用时间及营养生态位,防治病虫害,提高海洋生物的成活率;通过使用专门的饵料,刺激养殖动物的食欲,加速育肥和体重的增加,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改进养殖品种单一,逐步探索与增加名、特、优、珍、稀品种的养殖。通过水产名特优品种育苗、养殖,到2005年,年销售收入5亿元,利税5000万元。在现有人工海水养殖基础上,在沿海滩涂和浅海区域内,应继续引进优良的海产新品种和海水增养殖技术,如基因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育种、海洋农牧化工程等。
(2)海产加工
    海水养捕也为临海工业中的海产深加工业提供了充分的原料保证和实施前提。以岚山的昌华、华洋、永兴、岚阳等一批水产品加工企业已在低级鱼货加工、精细深加工、终端产品加工等方面做了良好的开端,创出模拟蟹肉、竹轮鱼卷、紫菜、星鳗鱼等产品。要进一步拓展水产品加工产业新领域。
(3)海洋化工
    进一步探索与扩展海洋化工技术和工艺,如利用加工虾、蟹的下脚料的壳,再加工成甲壳素,壳聚糖;加工扇贝等贝类的下脚料贝壳,制造钙制剂等。还应在充分、准确调研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技术成熟状况的基础上,加速转化有关科技成果,引进海产加工提取新产品的新技术,扩大生产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巨大市场回报的食品、药品、保健品等海产新品种。所引进的新技术,还要同时具有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的特性,这样才能在取得预期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迄今为止,海水中已经检出含有80多种化学元素,几乎陆地上已知的绝大部分化学元素,海水中都有,故海水又被称为“液体宝库”。目前,除已经成熟并进入工业生产的盐、镁、溴、钾提取技术外,其它微量元素如铀的提取技术正在研制之中。所以,可以调研论证这些海水直接利用技术在本地的产业化问题,上马相应的海水淡化、海水提溴、海水提钾、海水提铀等海洋化工项目,充分发挥临海的自然资源优势。另外,利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的技术已在日照电厂使用,还可利用海水对煤烟废气消烟除尘脱硫。今后还要在海水直接利用方面加大力度,探索开发利用海水制取建筑材料和海水直接灌溉农作物等海水直接利用新技术。如美国科学家就利用铁丝网筒作为阴极,铅管作为阳极放于海水中,再通上10~100A的电流,经过6个星期,铁丝网上就沉积5.24cm厚的氢氧化钙和碳酸钙等白色物质。这种材料的硬度超过水泥30%,而成本仅有它的1/3。
(4)海洋制药及生物技术
    在这方面,日照已有一定的基础,如现已有洁晶集团以海藻为原料,通过技改,开发食品级褐藻酸钠、岩藻聚糖硫酸酯、胞磷胆碱钠甘露醇、碘等药物的产品。现代科学技术还从海洋的藻类、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中,提炼出抗菌、治癌和医治心血管、消化道、呼吸道等疾病的良药,以及提取代血浆和使人延年益寿的滋补药品。例如,我国科学家从海洋棘皮动物“罗氏海盘车”身上提取的代血浆溶液,在治疗大出血、烫伤、烧伤及其它外伤引起的休克等症时,静脉注射“海盘车代血浆”,可维持血压或增加血液循环中的血容量,与输入的人血浆所起的作用相同。近年,我国从褐藻中成功提取出“藻酸双脂钠(pss)”,它具有抗凝血、降低血液粘稠度、降血脂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是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的新药。日本利用虾蟹类甲壳含有的天然高分子几丁质,研制成功了人造皮肤,并投入商业化生产。此外,还提取出一种能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转移的NACOS—6的物质,具有抗癌作用。
(5)其它
    在继续保持传统海洋产业,如海洋航运、制盐、海洋捕捞业发展势头的同时,结合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潜力,积极培养新兴海洋生态产业,如海洋能源、海洋建材、海水直接利用、滨海旅游、海水淡化、海洋工程及其它海洋生物工程等。
5.3.2.4 可再生能源型生态产业
1、发展方向
    发展以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为目的的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类产品及其配套工程为主导的动力、热工、致冷、传输及环保机械加工和建筑安装类生态产业。努力把日照培育成为与阳光生态城地位、名称相称的国家级阳光技术研发中心和阳光产业孵化中心。
2、发展重点
    发展新能源是我国能源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对促进电力工业结构调整、减少环境污染、推进技术进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风力发电是新能源发电中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化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技术之一。风力发电是人类绿色能源的重要来源,但由于技术的限制,过去的风力发电机只能在风速不低于3米-4米/秒的条件下才能工作,而现在已经有技术把上述指标降到了2米/秒以下,这就大大延展了使用环境。拓宽了可利用的风力发电场所和风电设备市场。我国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2.52亿千瓦。2000年,全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已达40万千瓦。
    太阳能发电。在太阳电池研究方面,实用型单晶硅电池效率达12-13%,多晶硅电池为9-10%,非晶硅电池为5-6%。一套三千瓦的太阳能发电设备一年可以产生3000至3400度电,基本可以满足一个四口之家的全部生活用电。
    垃圾发电。将废弃物转化为清洁燃料,利用垃圾、废气等可燃废弃物发电是日本新能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垃圾发电不仅可以使废弃物变为清洁能源,而且还可以较好地解决令大中城市头痛的垃圾处理问题。目前的垃圾发电成本已经基本接近火力发电,若加上原本需要的垃圾处理费用,已经基本上成为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新能源,有望成为新能源的一大支柱。同时,垃圾发电产生的余热还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热水和暖气。
燃料电池。燃料电池已经进入商业化使用阶段,有望成为十分重要的石油替代能源。燃料电池是利用氧和氢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电能的原理制成的装置。这种能源最大的特点在于清洁、无污染,是最佳的环保型能源。燃料电池可为办公大楼、医院、家庭提供用电和成为汽车、船舶等交通工具的动力。专家认为,近期内能够取代传统汽车的环保型交通工具只有燃料电池汽车。我国发展燃料电池汽车将来作为调整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今后,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将会成倍增长。随着风机国产化工作的不断深入,性能稳定、质量可靠的国产化风机产品必将逐步替代进口产品。风机替代进口风机即可降低成本(约20%-30%,每台600千瓦风机可节约100多万元左右),又可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风机国产化不仅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同时对风能利用的基础研究、风资源评估、风场建设与运行管理、高新技术的应用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逐步形成风能利用的系列产业。
    开发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将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因此,日照市应该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利用国内外资金技术和北大、清华的研发基地开发风力发电,海浪发电、温差发电、废热发电以及燃料电池等高新等技术,。在形成自身一定规模的能源型阳光产业基础的同时,不断跟踪国内外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做好相关产业的孵化工作,培育出新兴能源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太阳城、太阳节为主题的文化活动营造阳光文化氛围,从阳光文化的角度促进日照成为中国的太阳能高技术中心和中国的太阳能硅谷。 
5.3.2.5 阳光旅游型生态产业
1、发展方向
    发展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资本、以生态旅游为引导的休闲、度假、研修、培训、咨询、康复、养生及其它人类生态服务产业。
2、发展重点
(1)旅游产品
    日照滨海度假旅游区。日照滨海度假旅游区在日照旅游业的开发中居于龙头地位。该区以百公里黄金海岸为依托,以沿海公路为轴心,以山海为背景,建成滨海生态度假旅游风光带,包括太阳城乐园、大沙洼鲁南滨海森林公园、阿掖山山文化园、岚山浴场等。
    五莲山生态旅游区。该区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以五莲山、九仙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为依托,作为崂山—五莲山—曲阜释道儒宗教旅游线上的一个重点来开发。充分发挥五莲山和九仙山的天然组合,挖掘光明寺、孙膑书院、九仙观、龙潭神秘大峡谷、杜鹃花等人文自然景观的丰富内涵,在享受自然生态的同时突出文化底蕴,把该区做成自然人文合一的生态旅游的典范。
    莒国古文化旅游区。莒文化历史悠久,影响很大,无论是历史典籍中还是民间传说中都有许多故事,其境内出土的图像文字已成为中国对外艺术交流的标志。应在有一定开发基础的浮来山风景区的基础上,逐步开发马亓山、屋楼崮、玉皇山和博物馆等,形成线状连接、块状分布的格局。
(2)与国内外相关企业集团合作,建设国际水平的生态旅游产业集团,走产业化之路。
(3)以旅游业拉动其它产业的发展。有意识地确定其拉动方向,就能起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和加入WTO的挑战,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如推出太阳城、太阳节的主题旅游,可同时举办太阳能高技术学术会议和太阳能高技术展销会,将进一步为日照引进国内外最先进的高技术产业,从而使日照的经济以超常的速度起飞,成为山东省乃全中国的太阳能高技术中心,成为中国的太阳能硅谷。
(4)在配套搞好旅游服务(旅馆业、旅行社、文体康乐业、饮食业、商业等的同时,加大生态旅游产品的研制、开发、人才培训和相关软硬件建设,将日照建成全国并辐射东北亚和欧陆桥的生态旅游基地。
5.3.2.6 阳光环境型生态产业
1、发展方向
    利用较少污染的环境本底、临海的较强空气及海水扩散能力、近海水域及陆地的较协调的生态系统结构所具有的较大的自净能力,在引进清洁生产技术的前提下发展一些高能耗、高土地需求和高环境容量需求的生态产业。
2、发展重点
    在规划的工业园区内,规划一个产业关联度高、协调发展的产业链,使得产业间的原料、废料尽可能被充分综合利用,寓环保于生产中,以使整体环境容量需求最小化。
    要求所有的企业必须达标排放,排放总量不能超过区域自净能力;所有这些高环境容量需求的企业必须落户在特定的工业园内,以确保不超过当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调整建立工业排放污染物处的区域生态系统结构,提高环境的自净能力,增加环境容量,减少排放物对环境的污染。
5.3.2.7 知识型生态产业
1、发展方向
    发展为资源型生态产业提供智力支撑和服务的知识型生态产业,力争二者均衡地发展成为日照主导产业,进而发展成为本世纪前半叶的支柱产业。
2、发展重点
    推进产业技术进步,提高全社会科技素质,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
——持续提高“普九”水平,加快普及高中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知识型生态产业奠基;
——采取不同的战略和策略,规划不同层次公民(政府公务员、科技工作者、一般公民、学生等等)的科普工作,在全民中树立科技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奠定基本的科学技术常识,为接受各种新理念提供前提条件;
——鼓励机构、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建立以纵向高新技术为主线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新兴阳光产业中试基地;建立以横向生态技术为主线的关系耦合型产业和网络产业孵化基地;
——建立以市场信息及环境信息为主线的信息资讯、技术转移和软件服务基地和以人类生态产品、信息交流及教育产业为目标的生态文化产业基地;
——建立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建筑业、生态交通业及生态服务业在内的各类生态工程示范基地及集国内外先进生态技术之精华的国际生态产品示范园。
5.3.3 生态产业园和基地建设
5.3.3.1 生态产业园
市区生态产业园
    依托日照发电厂、森博浆纸公司,建设一个以电厂和木浆厂为龙头,通过引进新的可以与原有企业互补的企业来增加废物交换,形成包括工业制造业、种植业、养殖业、园艺业和旅游业在内的生态产业园。电厂的废热和废蒸汽可用来建立温室种植蔬菜、水果或养鱼,以及开展花卉或苗木的栽培;电厂的粉煤灰可用于生产砖、水泥等建筑材料,煤渣可用于生产磁性肥;木浆厂的有机废水可用来生产沼气,为电厂提供能源;沼液和沼渣可用来生产复合肥或生产食用菌;由于园区靠近海滩,可与旅游休闲娱乐项目结合起来,开辟生态产业园参观游览项目,既丰富了旅游项目,为园区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使游客受到了很好的生态教育。
莒县生态产业园
    在莒县县城建设以莒县华远造纸集团、银丰化工集团为龙头,形成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和制造业在内的生态产业园。以种植业产生的废弃物――秸秆为原料,发展草浆造纸;造纸黑液可提取木质素以制造木质素磺酸钠以替代目前运行费用高昂的碱回收入处理;有机废水可用来生产沼气供温室种植蔬菜;沼渣还可以制成复合肥还田;农产品(玉米、地瓜等)可作为化工厂的原料,生产柠檬酸,柠檬酸厂的有机废水可生产生物农药,一部分可生产沼气供造纸厂。这样,实现整个园区向系统外的零排放。
五莲县生态产业园
    在五莲县城,建设以食品加工为中心,包括种植业、加工业和养殖业在内的生态产业园。食品加工厂的大量副产品如麦麸,蔬菜加工厂剔除的边脚料,酒厂生产酒后的大量酒糟,加工花生油后的花生饼,可作为原料生产出全价饲料用于发展畜禽养殖;屠宰场、肉联厂的一些下脚料,部分可直接用来发展养殖业,部分作为皮革厂、羽绒服装厂的原料,还可用来发展生化制药、骨胶、保健品、饲料和肥料;食品、酒厂、及屠宰场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可用来生产生产沼气用于温室种植,还可用来生产饲料酵母等,沼液和沼渣可用于生产复合肥和饲料培育食用菌以及搞蚯蚓养殖,再以此作为畜禽养殖的饲料,这样实现一、二、三产业完备的功能组合。
5.3.3.2 生态产业基地
    为使规划的生态产业落到实处,在规划建设上述三大产业园和专业生产基地的同时,还要规划建设与之相应的综合支撑基地。重点规划建设生态产业孵化和信息咨询基地、生态文化和教育产业基地、生态产品示范基地和生态食品集散基地。
生态产业孵化和信息咨询基地
    在规划的东港区生态产业园和商旅文化区内,创造各种优惠适宜的软硬环境,吸引国内外知名的企业、院校、科研机构,在基地内开展研发、合作活动,在孵化出相应的生态产业的同时,建立信息咨询网络,开展咨询、信息服务。产业孵化的重点是日照重点发展的生物质资源产业、阳光能源产业和商旅文化产业。信息咨询服务的重点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与咨询、投资咨询、技术转让、资产评估、信息服务、法律服务、产权交易和外贸代理等等。
生态文化研修竞技基地
    依托鲁南悠久的儒家文化、齐鲁文化和优美的海景风光和旅游资源,配合日照旅游业,发展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当代信息文化为目标的生态文化产业。重点发展面向大众的精神文化和物态文化产业。建设大型的文化市场、会议中心,文化产业基地。开展具有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咨询。建立生态文化竞技基地,倡导一种健康文明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生态内涵而又有一定群众性、趣味性和竞技活动。如举办不同规模、不同水平的齐鲁文化、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文笔会、诗词会、楹联会、智力竞赛和擂台,和中华文化知识升级考试,并逐步扩展到理、工、农、医各科, 以吸引全国各地的文人才子,普及、弘扬中华文化。同时与国内外著名学府合作,大力发展面向社会的培养高中级技术人才的教育产业和生理心理保健产业。
生态产品示范基地
    以日照优美的阳光旅游资源为依托, 联合国内外著名科研单位和开发商,共同筹建陇海沿线最大的生态产品、生态技术和生态工程的展示、博览、交易和培训基地。吸引国内外厂商来日照展示、经销、推广其生态产品和技术,并促成进一步与陇海沿线各地的技术合作。包括生态产品展示交易中心、生态技术推广和指导中心、生态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心、生态产业教育和培训中心以及国际会议中心。
生态食品集散基地
   与国内外超市集团合作,组建生态食品集散集团。利用日照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规模化的生态食品生产优势和物资集散产业, 建立华东地区最大的生态食品生产、加工、保鲜、交易、配送和进出口的集散基地。向华东地区、陇海沿线以及京津地区超级市场配送生态食品。要抓好生态食品生产、加工、贸易的技术引进、创新、集成、研究与开发,要抓好拳头产品和主导产业的系列化、规模化、集成化和生态化,特别要注意发现、培养和吸引优秀企业家和优秀经营人才,要搞好生态食品集散基地的策划、规划、孵化与市场可行性调研。五莲在开发生态食品和绿色蔬菜及开发国际市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可在此基础上建立生态食品生产、保鲜基地,并逐步扩大到全市。而生态食品集散、配送、交易基地则应设在铁路、高速公路、海运和空运条件好、社会基础设施和服务条件好、对周边客商吸引力大、知名度大的东港区,将生态食品交易市场变成日照阳光旅游的一大景观。占领华东地区、陇海沿线以及京津地区的主要市场,并逐步扩展到网上订货、网上采购, 服务全国。
6 生态景观建设规划
6.1 复合生态区划
    日照依山傍水,环境条件优越,生态类型多样。根据日照市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从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特征与服务功能特征出发,对全市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并在此基础上,辩识各功能区的生态环境特征与存在问题,制定不同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对于进一步推动生态市的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整体性与协调性原则、同质性与异质性原则、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相结合原则、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统一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原则,根据日照市的地理特征、景观特征和经济发展特征将日照市划分为三大复合生态经济区,然后在每一个大区中,进一步进行亚区的划分,共10个亚区(见复合生态区划图)。基本区划方案如下:
滨海城市、港口、工业及海岸湿地生态区:
东北部山岭缓坡生态区
日照市区与近郊岭下平地生态区
东南部平地生态区
近海海域生态区
中部低山丘陵水源涵养生态保育区:
中西部典型低山生态区
中东部低山丘陵生态区
日照水库湿地生态区
西部沭、潍河流域生态农业及轻工业生态建设区:
沭、潍河上游低山丘陵生态区
中部平原生态区
西南部缓坡生态区
6.1.1 滨海城市、港口、工业及海岸湿地生态区
    该区由沿海陆地和近海海域两部分组成,是全市经济发展最快、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同时人口相对较为密集,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降水量较大,地下水资源丰富。
    该地区是人口较为集中、工业较为发达的地方,自然资源开发、生产建设、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已经对该地的生态环境和海岸带生态环境及沿海附近渔业资源的利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沿海防护林和经济园林建设,已具有一定规模,为生态环境保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发展方向和重点
——以市区带动城郊,加速城市工业化的进程。对原有的经济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加快传统的化工、食品、机械、造纸等行业的生态转型,实施清洁生产,减轻对该区生态环境的压力;利用该区二、三产业相对发达,城市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优势,发展物资集散型生态产业、海洋资源型生态产业、阳光能源型生态产业、阳光旅游型生态产业以及知识型生态产业,其中的重化工业和环境容量需求较高的产业,主要集中在规划的临港工业区和岚山工业区;新市区和湿地海岸生态区发展商贸旅游和科技教育等知识型生态产业。形成以日照市区、岚山城区为中心,两城镇、涛雒镇为次中心的沿海生态经济带。
——加强城市工业污染防治和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切实防止水体污染。
——海岸带200米范围内禁止围海造田、炸礁建坝、修路筑堤、修建永久性旅游设施等破坏海岸带的开发行为。逐步走上集约化工厂养殖的道路,减轻对海岸带的破坏。在近海海域,加强对海域生态环境的监测,有效控制渔船和有关单位向海域内排污、倾废等活动。在沿海岸带地区,通过防护林带和森林公园等的建设,大力实施海岸带生态保护工程。
——搞好低洼平原的治碱、治涝和海水倒灌农田的治理。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
——把“前三岛”建设成以文昌鱼和其他具有重要价值的珍贵海洋生物资源为保护对象的省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的自然栖息地。
6.1.2 中部低山丘陵水源涵养生态保育区
     该区包括莒县东部少数乡镇、五莲县的大部以及东港区西部的部分乡镇。该区域多为低山丘陵,地形起伏大,土壤多系酸性岩类和非石灰质砂页岩棕壤性土,砂砾多,土壤疏松,通透性好。属基性岩贫水区,土层较薄,肥力偏低,易旱易涝,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条件差。区内交通条件不完善,经济相对落后。
发展方向和重点
——重点抓好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工作。加强封山育林,25度以上陡坡禁止开垦种植农作物,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的内部结构,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退耕、退池还林。逐步恢复植被,扩大林地面积,提高林分质量,改善丘陵山地生态环境。
——以五莲县城为中心,以街头镇、叩官镇为次中心,积极发展中部以食品加工业及生态建材业为主的生态经济;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配合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发展生态林业和经济林业。
——加强矿区复垦工作,本着“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在采矿点征收矿区环境治理保证金,用于生态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工作。
——在五莲县五莲山、九仙山为主体,在莒县以马亓山、老营顶为主体,在东港区以瓮城山、甲子山为主体,建立三处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业,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
——在河流、水库、滩涂等水域湿地,特别是日照水库附近,注意保护与开发的有机结合,坚持养殖为主,养、捕、加工并举的方针,重点实施名优高效渔业工程,逐步建立以日照水库为中心的库区湿地野生动物禁猎区。
6.1.3 西部沭、潍河流域生态农业及轻工业生态建设区
    该区包括莒县的大部分地区,地势较为平坦,主要是以沭河为中心的冲积平原,间有小部分丘陵,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较高,气候温和,光热资源丰富,水资源相对充足,交通方便,具有十分优越的发展农业的条件,是本市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该区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农田生态环境方面。在靠近中心城镇的地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以及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薄膜等的使用,对农田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使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受到了较大影响。农村能源相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北部丘陵山区生态脆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南部丘陵缓坡地区水土流失也值得重视,而且气候干燥,地下水不足,除河流地带较好外,其他地带易受干旱威胁。
发展方向和重点
——沿206国道和沭河流域,以莒县县城城阳镇为中心,以于里镇、夏庄镇为次中心带动西部经济带的发展,重点发展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光合资源型生态产业;以生物质能为基础的阳光能源型生态产业以及经过生态转型的传统食品加工、造纸、服装加工等轻工业和机械制造业。
——把保护耕地、严格控制非农用地作为重点,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努力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通过农林复合、农牧结合及作物多重种植,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的最佳效益,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实施农田生态工程,逐步完善以农田林网为主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止土地沙化、盐渍化、水土流失。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力提倡生态肥的使用,有效控制化肥的使用量,减轻面源污染。推广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
——多途径综合利用秸秆资源,大力发展秸秆氨化、青贮养殖业,发展秸秆编织业、秸秆加工业,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全面禁止田头焚烧秸秆。
——加强农村水源地的保护,加快农村供水设施的建设。
——推广以太阳能、生物质能利用为主体的能源利用工程,并利用沿河滩地,营造速生丰产林,以解决农村能源不足的问题。
6.2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6.2.1 水资源保育规划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十五”末,渠系水利用系数从目前的45%提高到60%,2010年达到65%以上,2020年达到70%以上;农业灌溉定额由目前的5373.3m3/ha降到2005年的4800m3/ha,2010年降到4700m3/ha,2020年再降到4500m3/ha;单位GDP耗水量2005年降到400m3/万元,2010年降到380m3/万元,2020年再降到350m3/万元;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2005年提高到75%以上,2010年提高到80%以上,2020年提高到85%以上。
    到2005年,全市主要河流水质均达到规划功能标准,主要水体如傅疃河、绣针河、两城河、沭河和潍河水质达地面水III类标准,市区及莒县、五莲城区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水质达II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到2010年,全市地面水质均达II类或III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
    建立高耗水项目管制制度。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逐步限制高耗水产业,严格控制新上高耗水项目。新上高耗水项目必须严格、慎重,对水资源量和供需水量进行周密的科学论证,确保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及全市水资源供需平衡。
    积极开源和合理调配水资源。根据城市发展需要,有计划地兴建新的拦蓄水工程;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编制下达用水计划;制定水资源调配方案,适时实施北水南调和西水东调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
    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加强地下水资源监测,市区和沿海地区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进一步采取综合减灾与防治措施,切实防止海水入侵。
    发展节水农业。结合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种植结构,限制高耗水农作物的种植,大力推广节水型高产高效作物和节水灌溉技术,积极发展旱作高效农业。
    提高城市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将节水列为企业技术改造的重要内容;新上项目必须采取先进节水工艺,积极推行中水回用,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提倡综合利用海水。
    建设再生水回用设施。结合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规划建设中水回用设施。近期开展中水道建设试点,用于试点小区冲厕;远期新建住宅及市政公用设施全部建设中水道系统。
    加强水污染治理。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排污口的控制、监督和管理,加快水污染的治理。工业废水厂内自行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再排入城市污水管道统一处理;生活污水全部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尽早建成市区、五莲、岚山等污水处理厂,完善莒县污水处理厂,确保正常运行。到2005年,全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2006年到2010年,继续扩建污水处理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扩大污水深处理规模,使污水回用率达到50%。
    傅疃河—日照水库、鹅庄水源地、丁家楼水源地、曲河口水源地为市区饮用水源地,两城河日照段为日照市的后备水源地。绣针河—朱曹附近为岚山饮用水源地,朱曹以上段为饮用水源补给区。沭河—沭河入境处至莒县县城为莒县城区饮用水源地,其中青峰岭水库作为饮用水源补给水。潍河—莫家庄子以上及支流山阳河为饮用水补给区,却坡水库、冯家坪水库及满堂玉水库为五莲县饮用水源地,学庄水库、石亩子水库为五莲县后备水源地。对选用地表水源的水厂,水源水质确保优于III类水质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的范围按照省政府批准的《日照市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区划》执行;以地下水作为主要饮用水源的乡镇,将地下水取水口周围100米范围内作为其饮用水源保护区加以保护。制定《日照市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加强监督管理,保障饮水安全。
6.2.2 水土保持规划
    到2010年,按照每年治理130平方公里的速度,对全市水土流失区域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部治理一遍。“十五”期间,计划治理山丘区流失面积650平方公里;2006年至2010年,治理山丘区流失面积355平方公里,改善提高412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4.8%。
    水土保持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相结合,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山丘区水土流失治理,要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实行山、水、田、路、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山区以治理荒山、荒坡和沟壑为重点,大搞植树造林、种草,培育植被、涵养水源。丘陵区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拦蓄地表水和发展旱作农业为主,兴建小型水库、塘坝等水利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搞好“坡改梯”农田基本建设,建成高标准的生态农业区域。规划自然自我修复功能区,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并辅之以管理,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区水土保持工作,做好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工作。
    “十五”期间,封育乔木型林地5.04万公顷,乔灌型林地0.57万公顷,灌木型林地0.83万公顷。封山育林的范围是全市境内的防护林、未成林人造林地、荒山荒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和部分退耕还林地。全市分为3个封育区域:(1)西北部、中部山区水土保持林区采取死封,禁止人为干扰破坏,在适宜季节造林补植,并注意整地方式,防止水土流失;(2)中南部山丘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区以封护为主;(3)东部沿海防护林封育区用行政手段,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护。
6.2.3 生物多样性保育规划。
    到2010年,建成各类生态功能保护区10处,其中,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2处,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8处,共保护陆地面积33333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28%;到2020年,争取建成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1处,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1处,保护陆地面积48682公顷,占国土面积的9.17%。
生物多样性保育建设主要项目如下:
表6-1 日照市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规划

 

名  称

保护区类型

地  点

重点保护对象

面积 (公顷)

建设阶段

前三岛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

前三岛

青岛文昌鱼

10500

2010

年省级 2020年国家级

北滑蜥保护区

野生动物 保护区

平垛山、五姑洞山

北滑蜥

500

2010

泻湖保护区

湿地保护区

万平口

泻湖湿地

700

2010

年市级 2020年省级

傅疃河湿地保护区

湿地保护区

夹仓口傅疃河 入海口

河口湾湿地及丹顶鹤、白鹭等鸟类

12000

2010

五莲山、九仙山省级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

五莲山、九仙山

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

18000

2010

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 湿地保护区

大沙洼林场

候鸟

788.67

2010

河山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

河山

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

520

2010

浮来山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

浮来山

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

500

2010

马亓山野生动物保护区

野生动物保护区

马亓山

东方铃蟾等野生动物

1000

2010

日照水库野生动物保护区

野生动物保护区

日照水库、青峰岭水库

雁鸭等鸟类

4173

2010

6.2.4 海洋资源、海岸带及湿地保护规划
    合理利用和开发海洋资源,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减轻海洋灾害,加强海洋综合管理,保障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
    以陆源污染防治为重点,使市区水污染物和化肥、农药等农业污染物入海量大幅下降,改善近海海域水质。
改进日照污水处理厂目前的处理方案,污水处理采用二级生化处理工艺,经过处理的废水资源尽量回用。
保护增殖近海渔业资源,增加育苗放流的批次、品种和数量,扩大近海鱼类种群和数量,逐步恢复近海渔业资源。
    禁止在海岸线200米范围内建设永久性建筑物,局部地区控制到沿海路以东,严禁偷采海砂资源,严禁炸礁建坝。
    重建万平口大桥,恢复海潮进入泻湖的通道;目前湖内的水产养殖业逐步迁出,逐步恢复泻湖原有水面面积;逐步恢复原有的湿地植被,为鸟类及其它野生动物提供栖息、繁殖场所。
    交通、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须经详细的可行性研究论证,确保对海洋资源和环境不造成破坏。
    逐步改变养殖方式,走集约化养殖的道路,尽量减少近海养殖和滩涂养殖对海岸带生态环境和景观的影响。
完善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形成一条绿色屏障,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6.2.5 农村环境保护规划
    秸秆综合利用率,2005年达85%,2010年达90%,2020年达100%;畜禽粪便处理率和资源化率,2005年分别达到90%和40%,2010年分别达到95%和45%,2020年分别达到100%和60%。2005年,化肥施用强度和农药使用强度分别降低到280公斤/公顷和3公斤/公顷,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率达到87%;农膜回收率达85%;受保护基本农田面积比例稳定在88.02%。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2005年达80%,2010年达90%,2020年达95%;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2005年达到80%,2010年达85%,2020年达90%。
    通过推广科学施肥,逐步使化肥利用率从目前的30%左右,提高到2005年的45%,2010年的50%,2020年的55%。争取到2005年,全市化肥平均施用量(折纯)降低到280公斤/公顷,2010年降到260公斤/公顷,2020年降到250公斤/公顷,减少化肥流失量。
    推广生物防治方法,减少农药施用量。2005年农药施用强度降到3公斤/公顷,2010年下降到2.8公斤/公顷,2020年降到2.5公斤/公顷。
    到2005年和2010年,全市有机无机复合肥年产分别达50万和100万吨;争取全市沼气年产量分别达600万和1200万立方米。
    通过秸秆的综合利用,增加秸秆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从源头上控制秸秆的污染,到2005年,秸秆合理利用率达90%以上。
6.2.6 市区环境保护规划
    水环境质量:到2005年,市区主要河流水质均达到规划功能标准,主要水体如香店河、沙墩河和下游崮河水质达地面水IV类标准,日照水库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水质达II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到2010年,市区地面水质达III类标准,地面水水质达标率达100%。
    空气环境质量:到2005年,市区空气环境质量稳定达到二级标准;到2010年,市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声环境质量:到2005年,市区声环境质量按功能区100%达标。
    优化产业布局,纯化功能区。摒弃“摊大饼”的城区建设方式,重新调整新老城区之间用地的功能。以日照经济开发区和高科技工业园为重点,逐步将工业企业集中到工业园区,并加强污染防治,实施清洁生产。
加强工业污染的监督管理。严格管理建设项目,做到增产少增污、增产不增污和增产减污,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变末端治理为生产全过程控制。
    实施碧海行动计划。加强对污水排放口的管理,强化海洋资源开发、滩涂开发、海岸工程、海水养殖、海上运输、海洋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的环境监督管理,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养殖业,减少面源污染物入海量,保护海洋资源和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
    加快城市生态风景林建设。建设城市绿色屏障,市区增加绿地面积。
完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分流、疏导车辆,控制车辆尾气和噪声污染。
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扩大煤气、液化气供应量,减少燃煤量,扩大集中供热辐射范围,减轻大气污染。
加快电厂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减少对土地和海域的占用和污染。
建设市区无害化垃圾处理厂,实现城市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6.3 市区功能区划及景观生态建设
6.3.1 市区生态功能区划
市区划分为如下9个生态功能区:
    西北部商业居住区。建设商务中心区,保留老城区的居住区,并配套发展为居住生活配套的商业服务业。
文教、行政中心区。主要安排行政办公、文化、教育、科研、博物馆、居住等设施建设。
    中部生态缓冲区。以南北廊道和东西轴线沿线绿地为基础,建立市区中部生态缓冲区,布置城市公园、生态雕塑、街景花园以及少量的绿化苗圃、花卉基地等设施项目。
    休闲、别墅区。在东北部张家台区建设以休闲、疗养、度假以及高级别墅为主的高级居住区。
泻湖、滨海生态保护区。对泻湖进行生态恢复,建设泻湖湿地保护区。
    河口湿地保护区。在傅疃河入海口建立河口湿地保护区。
    工业区。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布置在南部经济开发区内,同时在北部高科技工业园和西部老城区适当集中布置少量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工业企业。
    港口区。以原有的港口区为基础建立港口经济区。
    仓储区。在铁路和城市外环骨干道路周围设立西部仓储区,同时在南部经济开发区内安排一定的仓储用地。
6.3.2 绿色景观体系建设
    山体生态恢复。进行奎山、丝山、黄山与河山的山体植被快速恢复和石塘复绿,以市区周围的奎山、丝山、黄山、河山为城市外围的绿色空间主体,各山体之间以宽500米左右的绿化带相连,组成城市外围的环状绿色体系。
    南北生态走廊。北起丝山、南到奎山,以1000米—1500米绿带连接,将城市的老城区与新市区隔开,成为相对独立的两部分,形成市区南北向的绿色景观廊道。
    东西生态轴线。远期考虑铁路线南移,从奎山以南工业区穿过,将日照火车站从城市中心区移至市区西端,并转入地下。自西端城市高速公路入口处,以宽1000米—1500米的绿带体系沿碧海路向东延伸接通海曲东路,直达万平口海滩,并与跨越泻湖的标志性大桥相接,建设体现日照特色的以人文生态景观为主的东西向标志性廊道。
    城市公园绿色体系。建立城市森林公园体系,建设奎山、丝山、黄山及河山森林公园,将城区空置地营造成自然化的城市生态公园。
6.3.3 水景观生态建设
    开发各种可利用的地表水、雨水、污水资源,补充市区自然用水;利用水利工程使市区的水流动、循环起来,增强城市的灵气和活力。
    活水工程。结合市区河道整治规划,沿河铺设截污管道,所有的工业废水和沿河两岸的居民生活污水都经市政排污管网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杜绝污水排入河道;经过足够的可行性论证后,在香店河、沙墩河及下游崮河与傅疃河交汇处之间形成活水环线,让水在城区内循环流动。
    人工湖和城市广场营建。在营子河、后楼河、香店河三河交汇处营建人工湖,围绕人工湖构造城市广场。
湿地公园建设。在城区南部沙墩河与张家河汇流处,构造大型湿地公园,通过生物净化系统对进入河口湿地和海域的水体进行净化。
6.3.4 海岸带景观建设
    沿海大道的生态重建。近期逐渐淡化沿海大道的交通功能,旅游旺季实行交通管制;远期重建万平口泻湖大桥,修建一座大跨度的拱桥,使之成为标志性建筑,并在桥端布置体现日照特色的巨形雕塑;远期在现沿海路以西一定距离(视地形走向而定)重建沿海大道,并在沿海大道与海岸带之间保留足够的宽度建设隔离林地。
海岸带及海岛保护。严禁任何单位以开发为名在海岸线200米范围内(局部地区控制在沿海路以东)圈地建设永久性建筑物,停止大沙洼林场内的开发建设活动,考虑拆除防浪堤,恢复沙滩原样;逐步废止沿海大道渔码头并恢复原貌;禁止炸礁建坝等破坏海礁岸线的活动;逐步改变养殖方式,走工厂化养殖的道路,远期发展海洋牧场,保护宝贵的海岸带。
    河口湿地保护区建设。将夹仓口至上游长3公里、宽1公里范围划为河口湿地保护核心区,以保护湿地植被景观和野生动物栖息地。
    沿海防护林和风景林建设。沿海建设宽300—500米的防护林带。
6.3.5 泻湖生态功能区保护
    坚持以生态保护为准则,保护泻湖原有形状和体量,维持该地区作为大型海滨综合公园的功能不变,原则上不搞房地产开发或建设住宅区、别墅区、大宾馆等体量较大的建筑,不建设与观光、游览无关的项目。在泻湖生态功能区内的旅游开发,以对泻湖生态环境影响不大的观光、休闲类旅游项目为主,适当开发水上旅游项目。泻湖周围100米范围内不允许兴建永久性建筑。
6.3.6 建筑景观建设
    倡导生态建筑、生态社区和生态雕塑。建设与日照自然景观、文化氛围相适应的经济适用型生态建筑,包括废弃物的就地经济处理、循环再生,可再生水资源、能源的开发与节约,绿色生态建材的研制、开发与推广等。
对处于市区不同位置的建筑高度进行控制:
① 北老城区建筑标高控制在150米以下;
② 东北新市区建筑标高控制在70米以下;
③ 西南工业区建筑标高控制在70米以下;
④ 东南港口工业区建筑标高控制在40米以下;
⑤ 沿海岸2000米范围建筑标高控制在20米以下;
⑥ 泻湖以东控制在10米以下。
6.3.7 人文景观建设
    市区人文景观建设要塑造鲜明的“山、水、古”的人文特色,设计建造一些大型的体现龙山文化、莒文化、太公文化和太阳文化的雕塑,建造1—2个博物馆,形成一种多元型景观特色。
7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与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7.1 能力建设目标
    2001—2005年:构建生态法规政策体系框架,建立生态管理机构;开展系统的城市生态资产清查、生态功能评价与区划工作;加强全民的生态教育与培训,建立完善保障市民身心健康的社会服务与保障体系;
    2006—2010年:完成生态法规政策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起完善的科学决策机制和综合管理体制,并付诸实施;开发生态管理信息系统和政府人员政绩考核与监督体系;造就一代身心健康、生态意识强、生态行为合理、知识化的生态市民;建立较为完善的生态健康保障体系和社会生态保障体系;
    2011—2020年:建立成熟而完善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管理体系和灵活、高效的行政运作和监督机制体系;促进人力资源的生态服务体系与机制的发展,形成成熟的人力资本生态服务能力产业体系;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态健康保障体系和社会生态保障体系;提升科技创新与知识传播能力;建立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生态文化创新能力体系,形成精神文化的创新基础和技术体系。
7.2 能力建设内容
7.2.1 思想建设
    加强对各级干部的教育培训,使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切实提高对实施“生态建市”战略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生态意识,真正从思想观念上实现由重经济、轻生态向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效益”并重转变;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全社会广泛宣传生态建设、循环经济知识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法律法规,倡树现代生态价值观、文明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理念,增强公众参与生态市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生态市建设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7.2.2 法规建设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环境管理法律法规,严格落实执法责任制,加大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浪费资源行为的处罚力度;制定完善地方性配套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适合日照市情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法规体系;在行政执法手段方面引入行政强制执行手段,明确各类执法队伍的性质、任务、权限及物质配备等;对执法人员加强政策和业务培训,优化执法队伍结构,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及奖惩制度。
7.2.3 政策和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建立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在制订区域开发、产业发展、城市建设、资源配置等重要规划和计划,确定重大建设项目,制定重要经济政策规章时,都要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市理念,搞好环境影响评价;废止不利于生态市建设的政策,研究制定新的激励约束政策;建立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对重大建设项目实行听证会制度;建立生态保护目标责任制;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使用许可证制度和价格管理制度;建立生态破坏限期恢复制度;逐步建立生态保护项目的投资/效益评估制度;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监督机制,有效激励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和监督;发挥市场引导作用,加快建立多元化投资、市场化经营机制。
7.2.4 管理体制建设
    进一步理顺环境资源管理体制,建立综合性、权威性的协调机构,形成统一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增强政府政策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切实提高管理效能;加强对生态市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生态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职能,充分发挥其统一指挥与综合协调作用。
7.2.5 科技发展能力建设
    将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作为全市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重点,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积极开发、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生态环保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大大学争引力度,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联合;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中介服务机构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健全技术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7.2.6 人力资源建设
    巩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创造条件普及高中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将生态建设人才培养纳入全市人才工程建设规划;结合争引大学和大学科技园建设,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分期分批培训在职公务员、企业经理和工程技术人员,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化,为生态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8 典型工程及优先发展项目
    5个重点生态景观建设区。搞好市区水景观建设、泻湖湿地景观恢复、环市区四山植被恢复及生态走廊景观建设、傅疃河入海口湿地及沿海岸带景观建设和五莲山、九仙山生态景观区建设。
    20个典型生态城镇。在3个生态经济区内选择有条件的城镇,如两城、涛雒、西湖、于里、夏庄、街头等开展生态社区、生态建筑、生态产业及生态文化示范建设。
    100个典型生态村及生态社区。在乡镇中选取基础条件较好、有一定经济实力、领导班子得力的村开展生态庭院和生态工程示范建设;在市区及莒县、五莲、岚山城区选择一批典型,建设生态社区。
    3个生态产业园。10年内建成以日照电厂和森博浆纸公司为龙头的市区生态产业园,以莒县华远造纸集团为中心的莒县生态产业园,以五莲食品加工为中心的五莲生态产业园。
    5个能力建设基地。5年内在3个生态经济区内建立生态产业孵化基地、生态产品示范基地、生态文化培训基地、生态工程开发基地以及生态信息咨询网络5个能力建设基地。
优先发展项目。生态市建设的优先发展项目见表8-1。
表8-1 典型工程和优先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总投资 (万元)

牵头单位

建设期限

生态规划、管理与建设的信息咨询系统

800

市环保局

2002-2004

以典型生态企业集团为龙头的生态工业园工程

2960000

市经贸委

2002-2015

市区及五莲县、岚山办事处污水处理厂建设

32000

市建委

2000-2005

城镇生态垃圾多元化处理场建设

32000

市建委

2001-2008

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工程

9000

市经贸委(永昌公司、绿卡公司)

2001-2005

资源化利用生活和畜禽粪便的生态复合肥加工厂

3000

市经贸委、农业局(全市建设8个加工厂)

2001-2004

生物质循环利用生态工程

16000

经贸委、农业局

2002-2010

东港区大坡有机食品开发及基地建设项目

4000

东港区巨峰镇政府、东港环保分局

2000-2006

五莲县和东港区生态果、茶、林业种植基地建设

12000

五莲县政府、东港区政府

2001-2009

五莲县蔬菜生产、加工、保鲜基地建设

8100

五莲县政府

2002-2007

有机食品生产加工项目

27500

各区县政府

2001-2008

农产品(家禽系列、水果系列、水产系列等)深加工基地建设

22700

市农业局、市海洋与渔业局

2001-2004

海洋生物资源恢复与繁殖保护基地建设

9000

市海洋与渔业局

2001-2005

西水东调工程

37000

 

2003-2007

优质种苗培育基地建设(水产育苗)

2300

市海洋与渔业局

2001-2003

城市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监控系统

300

市环保局

2001-2004

城市快速交通工程

42000

市交通局、市建委

2001-20012

莒县夏庄镇、五莲县于里镇和东港区两城镇生态镇建设示范工程

5000

各镇政府

2002-2005

五莲山-开发生态旅游

16000

五莲县旅游局

2001-2008

山海天生态居住小区示范工程

23000

山海天旅游度假区

2001-2003

生态居住小区建设工程

250000

市建委

2001-2015

学校或农户生态卫生厕所改造工程

20000

市教育局、农业局

2002-2015

城市雨水蓄积及截污活水工程

35000

市建委

2002-2009

市区河流滨水区改造土地开发示范工程

4000

市建委、市国土资源局

2001-2005

泻湖持续利用生态恢复工程

72000

市建委

2002-2012

山体植被恢复绿化工程

51000

市林业局

2001-20015

海岸防护林带建设工程

21000

东港区林业局、岚山林业局

2001-2007

市区南北生态走廊工程

13000

市林业局、东港区林业局

2002-2010

市区东西生态轴线建设工程

16000

市建委

2003-2010

青石山区和沙石山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13000

市水利局

2001-2006

东港区退耕还林绿化城市五大工程

6000

东港区林业局

2000-2003

南京农业大学高新技术农业示范基地

18000

日照经济开发区

2000-2007

鲁南森林公园污水集中处理厂

100

东港区建委

2001

生态建设示范工程

70000

各区县政府、市直有关部门

2001-2007

无污染集约化海水工厂化水产养殖项目

3000

市海洋与渔业局

2002-2004

可再生能源开发及能源清洁利用工程

24000

市经贸委

2002-2012

标识性建筑或雕塑

3600

市建委

2002-2009

上一篇:青岛生态市建设规划(摘要)
下一篇: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9-2013山东省生态学会
鲁ICP备19051632号  技术支持:邦诺网络(bonpro.net)